书院萌芽于什么时候

如题所述

书院萌芽于唐。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多为著名学者创建或主持。书院设山长,主管教学,兼管院务。书院有官办和私立之分,官办书院由地方官礼聘山长,私办书院自聘山长,须呈报官署备案。生员名额无定。书院以自由研习为主,集众讲授为辅,山长或名师讲经、讲文、讲诗无定期。清代,富顺和荣县书院盛行,后因改革教育制度,书院或停废或改为学堂。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东都洛阳紫微城的丽正书院。 正式的教育制度则是由朱熹创立,发展于宋代。当时,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宋代,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粤秀书院是康熙四十九年清廷御批的官办学院,为清代四大书院之首。

拓展资料:

发展历史: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是宋代以后民间教育的重要形式。书院之名虽然出现于唐,但唐代的书院类似于后世的馆阁,并非教育机构。作为民间讲学基地的书院出现于五代。北宋时期,以理学家为代表的知识阶层为了重振儒家文化,有意识地兴办书院。但当时儒家官学衰微,且与书院性质不同,无法为书院建设提供参照,而禅宗丛林制度在维持禅林纲纪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为书院建设提供借镜的条件。

书院的兴起受到了禅宗丛林的影响。首先,从功能上看,书院和寺院性质相似,均是以教育生徒为特征,以传道授“业”为目的,是具有自发性的教育组织。丛林为禅宗佛教徒潜心求道之所,而书院在理学家的精心经营下,也成为传承儒家“道统”的场所。其次,书院的产生与晚唐五代士子读书寺院之风具有直接关系。士子在幽静偏远之寺院静心读书已经形成传统,这对书院选址很有启发,宋代书院便多建于风景秀丽之名山。再次,许多书院是在寺院的旧址上扩建或新建的,如宋初岳麓山寺庙林立,僧人智漩等“念唐末五季湖南偏僻,风化陵夷,习俗暴恶,思见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以居士类”,岳麓书院便肇始于此。因此之故,书院建筑也多仿自丛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