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课件段落用四字成语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8

1. 鲁迅《祝福》的重点是哪些段落

《祝福》是鲁迅1924年创作的小说,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

该小说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三次外貌描写的作用:

第一次:“我”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祥林嫂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是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实际上却是祥林嫂一生时序中的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比五年前大见苍老,头发花白程度跟年纪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着,这一切暗示着,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这个倒叙开头外貌描写的是不幸的顶点,为读者造成一个欣赏的悬念,引导读者深入下文.

第二次:“我”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这第二次外貌描写,刻划的是自然时序中大家最早见到的祥林嫂──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轻,顺从沉默、健壮能干,在鲁家暂时安了身.这段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三次:祥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鲁家,“我”第二次见到祥林嫂时的样子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第三次外貌描写,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抗争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中国上.

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2、祥林嫂的心理:

⑴ 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委靡,心怀恐惧.

⑵ 迷信思想:

迷信思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2. 从一点切入赏析鲁迅《祝福》400字

“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

文中,卫老婆子对于祥林嫂对婚姻的反抗,用的形容词是”出格。对于婚姻的坚持本来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让本应感同身受的卫老婆子对于祥林嫂进行抗争的行为给出了“出格”的评价。足以证明旧社会劳动人民对这一现状的无动于衷。这篇小说更深刻有力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3. 鲁迅的文章用四字成语来表示

口诛笔伐

kǒu zhū bǐ fá

【解释】诛:痛斥,责罚;伐:声讨,攻打。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

【出处】宋·陈亮《畏羞于君子》:“此丈夫所当履其道,免笔诛口伐于荜门闺窦之间。”

【结构】联合式。

【用法】多用来表示对坏人坏事进行口头或书面的揭发和批判。也可用来表示劝诫人。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伐;不能读作“dài”。

【辨形】诛;不能写作“洙”;伐;不能写作“代”。

【近义词】大张挞伐

【例句】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对封建主义文化毫不留情地展开了~。

4. 鲁迅的祝福中,重点段落简析一下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 *** ,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5. 对鲁迅的《祝福》进行教学分析,从文本特点、作者意图、编者意图、

鲁迅《祝福》教学分析

一、文本特点

文章采用倒叙写法,先写“临死之前”的祥林嫂,然后写“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的祥林嫂,可在此基础上理清线索和结构。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二、作者意图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指出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编者意图: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四、学生情况

1.初读课文,了解祥林嫂的经历。

2.再读课文,分析探讨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3.自然引入讨论: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

讨论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更深层次的研读,通过深入的讨论,学生明白: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6. 鲁迅祝福的人物语言描写分析

1、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不仅大量使用比喻,而且往往用得新奇巧妙,出神入化,收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如《药》一文中,“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3]“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来,夹袄也帖住了背心,两块肩胛骨高高突起,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4]用仿佛被无形的手向上提着颈的鸭子,来比喻踮着脚伸着脖,围在刑场周围看热闹的人们,形象地反映了他们的愚昧和麻木,也表达了鲁迅对这些麻木看客们“怒其不争”的心情.而对小栓“痨病”已入膏肓的描写用一个“八”字,恐怕是再简洁而又贴切不过了.描写《故乡》中的杨二嫂,“……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5]活画出她细脚伶仃的姿态,让人联想到她泼辣的性格.同样既活化人物性格特征,又体现作者爱憎的比喻还有很多,比如:阿Q被赵太爷恭维为“老Q”的感觉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白光》中陈士成得知自己县考落榜后,像“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肥皂》里写四铭太太最终用那块肥皂时,“泡沫就如大螃蟹嘴上的水泡一般”;祝福中的“我”被祥林嫂死前可怕疑虑的眼盯着时“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故乡》中的中年闰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鲁迅通过灵活地运用这些新颖而奇特的比喻,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对比喻之后更广阔涵义的联想,让人不由得佩服他对小说语言运用的深厚功力. 鲁迅小说中的比喻,有一个现象分外引人注目,就是他多次在比喻中用了“铁”字.《药》中描写坟场树枝间的乌鸦是“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白光》中寒冷的月亮则象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社戏》中“我们”在去看戏的途中看到了“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起伏的连山;《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祖母死时“坐着号啕,铁塔似的动也不动”;《伤逝》中涓生窗前那株槐树有着“铁似的老干”;《弟兄》中兄长张沛君发怒时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铁铸似的……”.鲁迅为何在比喻中多次用到“铁”字,我们可以在《呐喊自序》中找到答案.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把黑暗现实社会比作铁屋子,是他对铁一般黑暗腐朽社会不满情绪的体现.而比喻中多次出现的“铁”字,正是这样一种感情的流露. 2、象征 鲁迅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这在《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中有充分的体现.小说中处处运用象征手法,透过“狂人”的荒唐之言,把社会现实的本质暗示给读者.比如,狂人觉得“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7]这是写狂人备受压抑的心理状态,同时也象征着封建社会的黑暗,揭示了“万分沉重”的封建势力压得人“动弹不得”.又如,他从写着“仁义道德”的史书上,从字缝里看出“吃人”两个字,这既是狂人在精神错乱时的一种幻觉,又深刻地揭露了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统治的罪恶本质.《狂人日记》中的人物大都带有象征性.除“狂人”外,“古久先生”就象征着承袭了几千年封建道德的腐朽而又反动的封建势力;赵贵翁(甚至连同赵家的狗)代表了社会上维护封建秩序、迫害进步力量的反动邪恶势力.景物描写上也用了象征.开头所写的“月光”,不仅指生活中的月光,而且是光明的象征.“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这里写的是主人公对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的感受,实际是用象征方式指明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恐怖.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在人物、故事情节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景深.一个小的实体,就包含了无穷尽的内涵,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有一处十分经典的象征运用,是在小说《药》中.小说以简单的一个“药”字为题,并且故事情节的发展就以“药”为线索,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第一,通过描写华老栓迷信以人血为“药”,让儿子吃“人血馒头”就能药到病除,“收获许多幸福”,结果却适得其反,断送了儿子的性命,深刻地批判了国民的迷信、落后和愚昧.第二,以“药”为题,给人以启迪:像当时中国社会的病态,什么才是救国救民的“药”呢? 第三,夏瑜为了推翻帝制而奋起斗争,到头来自己的血却被当成“药”去“救”人,革命者的牺牲没有唤醒麻木的国民,有的只是像“鸭”一样身长脖子看热闹.这样一个深刻的讽刺,一方面反映了国民在政治上不清醒、不觉悟,另一方面也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7. 鲁迅祝福段落大意

摘要:科学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兴起的主流意识形态。鲁迅虽也崇尚科学,但深切的世俗关怀使他没有把科学推向极端,而是以辨证的眼光审视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科学精神与人道情怀在鲁迅观照社会人生的主体行为 *** 同发挥着作用。但面对着祥林嫂的困境,鲁迅也陷入了现代性的焦虑。而且由于作家在具体语境中加入了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和对宗教的“道德力”的思考而愈加复杂。

关键词: 宗教 现代性 焦虑 科学精神

在写作小说《狂人日记》之前,鲁迅给金心异(即钱玄同)讲了一个故事:“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中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1)参与这个故事的角色至少有三个:一是铁屋子里的人;二是大嚷的那个人;三是叙述者“我”,即鲁迅。而思考的对象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铁屋子里人的精神感受;二是大嚷者的人的道德处境;三是“我”的思考和忧虑。这个故事对于鲁迅及其创作来说,具有象征意义。李欧梵认为:“《祝福》是鲁迅小说中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2)而我认为,这部小说之所以是“最强烈的悲剧描写的作品”,就在于它不但设身处地地展现了铁屋子里的人清醒以后的苦楚,也展现了知识分子在这一事件中的道德责任以及作家在这一事件中的现代性焦虑。《祝福》也具有象征意义。

1.祥林嫂的困境

小说《祝福》的故事展现过程实际存在着两个线索层次,其中直接呈现于读者的故事线索是主人公祥林嫂对于困境的逐渐陷入。第一个丈夫死了,她到了鲁镇;第二个丈夫死了她又到了鲁镇。这两次嫁人和两个丈夫的死,祥林嫂都是被动的,她毫无选择的自由。当她第二次到达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终于获得了一次自由,当然不是人身的自由,而是承受恐惧的自由。

在祥林嫂的人生中,所得到的只有无辜的恐惧和鲁四老爷所给予她的“孽种”的定语。祥林嫂的悲剧源于社会对她的迫害,宗族和夫权是最大的摧残者;但更主要的是来源于她自身,因为在意识的深层她实际上是认同了鲁四对她人生的定性。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同,她才有了围绕这一定性所做出的一系列的自我救赎行为。当祥林嫂两次嫁人和两次死了丈夫的时候,她已经进入到中国传统礼教和鬼神文化所共谋的语境中,并不得不按照这一语境的秩序和规则进行思考。于是她陷入了深深她的困境之中:假如有所谓的地狱,她是有利的,因为在地狱中,她可以见到她心爱的儿子阿毛;但不利也同时存在,因为在地狱中,她必须面对着两个丈夫的争抢,被撕成两半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假如没有所谓地狱,她是有利的,因为假如没有地狱就无所谓两个丈夫对于她的争抢,一直困扰着她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假如没有所谓的地狱,对于她也是不利的,因为没有了地狱,她的儿子阿毛就再也见不到了。因此,对于地狱应该有还是应该无,利与害共存于同一场境中,无论她怎样选择都无法做到两全。因此,祥林嫂是矛盾的。

因为陷入这样的困境,她承受由此而带来的巨大的痛苦和恐惧。追求亲情和逃避苦难都是人的本能,祥林嫂自然也不例外。故事的情节到此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死结。

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一种途径可以使祥林嫂摆脱这样的困境和缓解这样的恐惧和痛苦,这就是捐门槛。依照鬼神文化的规则,通过门槛的替代,通过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踏,可以实施对罪的救赎。因为依照佛教的律法,门槛可以替代人的肉身,而去忍受人可能所要遭受的惩罚。这样人既可以脱罪又可以直接经受苦难的折磨。同样的,祥林嫂也可以通过捐献门槛而使自己脱罪。作为一个脱罪的人,或者说作为一个清白的人,她在死后是不会受到什么惩罚的。她既可以在地狱中见到自己心爱的儿子阿毛,又不会被两个丈夫争抢,也就相应地没有了被撕成两半的痛苦了。于是,祥林嫂就在柳妈的建议下捐献了门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