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苏中战役七战七捷的战术?

如题所述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经过十个月来的探索,粟裕对这场全面内战的特点和规律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现在他着重探索的是战争初期的指导规律。

  粟裕认为,在整个战略防御阶段中,有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初期作战阶段。在这个阶段,敌人在力量对比上占有很大优势,在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势必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我们已经建立了大块巩固的根据地,战争一开始就有一个空前广阔的内线作战战场,具有持久作战的巨大潜在能力。由此产生了战争初期作战的特点和规律。

  ——战争初期是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实现这种转变的决定因素,是敌我双方有生力量的消长。在战争指导上,要采取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哪里好消灭敌人就在那里打仗,什么时候好消灭敌人就在什么时候打仗,哪部分敌人好消灭就消灭那部分敌人,什么战法有效就采取什么战法,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夺取战争的主动权。

  ——在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是很明显的。敌人依恃其强大军事力量,势必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企图在短时间内占领我解放区。我们虽然有对付全面内战准备,但是需要一定时间完成适应战时需要的各种转变,以便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和潜力。我军初期作战的重要任务,是抗住敌人的战略进攻,遏制敌人在解放区内长驱直入,顿挫敌人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以掩护我解放区纵深地区实现由平时到战时的各种转变,为持续作战创造有利条件。

  ——在敌强我弱的总形势下,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规模,势必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各个战略区和主要作战方向,要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各个战略区之间,在战略上互相配合,不宜过早地作战役性配合,更不宜过早地举行大会战。随着敌我力量的消长、我军指挥艺术的提高和战局向解放区纵深发展,逐步扩大作战规模。

  ——在敌人陆续增强兵力进攻的情况下,主战场由解放区前部向纵深转移是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各个战略区,在中央总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自主的方面,在各个作战阶段之间存在着战区的转折。在战争指导上,要处理好转折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掌握转移的时机、转移后的出击方向和战略布局,为进一步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创造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6
1946年7月,国民党军以5个整编师共15个旅约12万人的兵力,企图大举进犯苏中解放区,进占海安、黄桥一线,尔后向北进犯。在得悉国民党军将于7月15日同时进攻黄桥、如皋、姜堰、海安等地后,为争取先机制敌,华中野战军3万多人,在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的指挥下,集中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和兵力,在地方武装和民兵配合下,机动作战,于7月13日突然向守备较薄弱的宣家堡、泰兴国民党军整编第83 师第19 旅第56、第57团及旅属山炮营发起攻战役形势图击。在一个半月内,进行了宣(家堡)泰(兴)攻坚战、如(皋)南战斗、海安运动防御战、李堡战斗、丁堰林梓攻坚战、邵伯阵地防御战和如(皋)黄(桥)公路遭遇战,取得了“七战七捷”。
  8月26日,苏中战役胜利结束。苏中战役是内战全面爆发后人民解放军在主要战场上进行的较大规模的初战,带有战略侦察性质。
  七战七捷,华中野战军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歼敌6个旅及5个交警大队共5万余人,占进犯苏中国民党军兵力的44%,争取了使苏皖解放区工作转入战时体制的时间,获得了歼灭美械装备国民党军的经验。
第2个回答  2013-10-26
粟裕一反我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通常实行的诱敌深入的传统战法,决定把苏中解放区的前部地区作为初战的作战地域,采取内线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
第3个回答  2021-01-03

自解放战争打响,粟裕就一直身处战场前线,先后七战七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