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鱼是从下游望上游吗?

如题所述

马哈鱼需要逆流而上到上游产卵,运动过程中有时还要跃上瀑布。

马哈鱼,别称大麻哈鱼,是鲑科太平洋鲑属(大麻哈鱼属)的一属鱼类,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中。

  大马哈鱼属鲑形目,鲑科,马哈鱼属.俗称大发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齐目鱼、奇孟鱼等.大马哈鱼分布在太平洋的东、西两岸.我国以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最多,图门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的大甲溪也有分布.成鱼体长一般为53cm~ 81cm,体重为1kg~5kg,最大个体可达到10kg左右.目前我国主要分布有三种大马哈鱼:普通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和驼背大马哈鱼,其中以马苏大马哈鱼最为珍贵.马苏大马哈鱼肉质细腻、呈红色、味鲜美、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营养价值相当高.其卵晶莹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盐、钙质及维生素A、D,被公认为宴席珍膳1。

  形态特征

  一般体长60厘米左右。体延长而侧扁,头后逐渐隆起。头大而侧扁。口大。吻端突出,微弯,形似鸟像,生殖季节时雄鱼突出最为明显,相向弯曲如钳形,使上下颌不相吻合。眼小。鳃孔大。鳞细小。侧线明显。背鳍后方有一个很小的脂鳍和臀鳍相对。尾鳍浅叉形。体色变化较大,自海洋进入淡水之初,背和体侧黄绿色,逐渐转为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两侧有10~12条斑纹。

  生理特性

  2龄雄鱼、3龄雌鱼促成熟。雄鱼头后不隆起。生殖季节雄性个体吻端突出呈钩状,领齿变强变黑。在图们江,泅游型每年3—4月份成群聚于江口并开始上溯,4—5月份大批进入图们江;8、9月份洪水下泄时成熟个体上溯至支流产卵。产卵场水质清澈,砂砾底质,水深约0.5米,流速平均0.7米/秒,水温11—20℃。卵粒赤橙色,怀卵量约3500粒。产卵时,通常1尾雄鱼追逐数尾雌鱼进入产卵场,雌鱼摆动尾鳍利用水流向四周掘动砂砾,形成椭圆形产卵床。雌鱼分数次排卵,受精卵落入产卵床内后由雌鱼利用尾鳍掘动砂砾加以覆盖。产过卵的亲鱼守护在旁。经2—3日后亲鱼全部死亡。一般在淡水中生活1年后的幼鱼开始分离成泅游型和陆封型。

  生活习性

  大麻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龄达性成熟)才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进入黑龙江作生殖洄游,根据溯河时间可分为两个生物群,夏型和秋型;上溯进入中国境内的仅为秋型。大部分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它们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辛劳,每昼夜可前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扰,直到目的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