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推敲诗句的故事。急呀!!!!!

除了贾岛还有吗?

推敲”的故事可谓流传久远。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韩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和他一起想,最后认为还是“敲”字佳。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做诗,反复推敲,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可谓流传久远。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韩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和他一起想,最后认为还是“敲”字佳。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诗歌的代表作,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广为人们传诵。有家人藏有这首诗的诗稿,拿来一看,发现该句中的“绿”字,诗人一改再改。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为“过”,复圈去;又改为“入”,旋改为“满”,先后改了十多次,始定为“绿”。为什么呢?“绿”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色彩鲜明,唤起江南一片春色,唤起联想,引起游子思归的念头,与下文的“明月照我还”密切呼应。

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是大文豪苏轼游庐山所作,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据《东坡志林》,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才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处看山”,不仅意思与第一句重复,而且语言平平,读来乏味,改为“远近高低”,既再现了庐山的特点,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蕴无疑丰富得多,诗意也更加浓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1、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冲撞了韩愈的车骑。韩愈知道了原委后,帮他一起想认为还是“敲”字佳。
  2、《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诗歌的代表作,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广为人们传诵。有家人藏有这首诗的诗稿,拿来一看,发现该句中的“绿”字,诗人一改再改。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为“过”,复圈去;又改为“入”,旋改为“满”;最后定为“绿”。
  3、欧阳修看《画锦堂记》,当读到“仕官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时停住了,觉得这两句意思太直,与上下文衔接也不太通顺。因白天写文章被催促,没来得及仔细修改,晚上用心推敲,他决定在两句中各加上一个“而”字成为:“仕官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欧阳修想到这里,马上牵出一匹好马,将书童从梦中叫醒,把添字的事叙说了一遍。书童急忙骑马向相州飞奔。第二天傍晚,终于赶上了韩琦派来的人,把“而”字补上。
第2个回答  2010-10-08
推敲”的故事可谓流传久远。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韩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和他一起想,最后认为还是“敲”字佳。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第3个回答  2010-10-08
贾岛 苦吟诗人 “僧敲月下门”
后蜀 何光远 《鉴戒录·贾忤旨》:“[ 贾岛 ]忽一日於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 岛 似不见。时 韩吏部 愈 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 岛 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 岛 方觉悟。顾问欲责之。 岛 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 韩 立马良久思之,谓 岛 曰:‘作敲字佳矣。’”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宋 张孝祥 《念奴娇·再用韵呈朱丈》词:“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 明 徐渭 《过陈守经留饭海棠树下赋得夜雨剪春韭》:“醉后推敲应不免,只愁别驾恼郎当。”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投轩》:“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 吴组缃 《山洪》二:“ 三官 认真的沉着脸,觉得这话值得推敲。”
第4个回答  2010-10-08
当然还有了,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对下句
"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典故.,其他的可以去找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