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俗语的典故

如题所述

这句俗语的典故如下:

1、借光: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其余的姑娘嫌弃她,说她爱占小便宜,所以总是不想和她在一起。

这位姑娘就对大家说:“我虽然买不起灯烛,但是我每晚先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这对你们多少也有些方便。你们的灯反正是要点的,借给我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

姑娘们觉得她的话有道理,便把她留下来了。后来,“借光”一词便成为人们之间寻求帮助的礼貌性用语。

2、小巫见大巫: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做官;一个叫张纮,是东吴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有一次,张纮作了一篇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

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赞张纮。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

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大加赞赏。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地说:“和你们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自此,小巫见大巫便表示相形之下,一个比不上另一个。

3、小时: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钟表打交道,“几点钟”、“几小时”这些话一天也不知要说多少遍。可是为什么要把两个钟点之间的间隔称为“小时”呢?其实,“小时”是从“大时”引申而来的。在中国古代,人们是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的。

根据天文历法的演算,人们便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如果和今天的二十四小时相对照的话,那么半夜十一点到次日一点的时间就是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一个时辰其实相当于两个小时,而不是一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一个钟点就为“小时”。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