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创作背景

如题所述

苏轼水调歌头创作背景如下: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苏轼介绍如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生平介绍如下: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苏轼的应试介绍如下: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年考试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策论获得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和小试官梅尧臣的赏识。放榜后,苏轼谒谢,梅尧臣问苏轼此句出处,苏轼回答是《三国志·孔融传》注,欧阳修等回去查,没查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