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不是五蕴皆空?

如题所述

不是五蕴皆空,而是是四念处。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行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行方法。按照修行,目的是五蕴皆空,但是不一定达到五蕴皆空。

而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五蕴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蕴之外不存在独立的“我”或永恒不变的主体,世间所谓的“我”仅是五蕴暂时的和合,“我”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把五蕴认做实在的“我”或不变的主体来执著。

扩展资料

四念处和五蕴的关系。

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

四念处与五蕴的关系,是运用“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循序渐进地达到“五蕴皆空”。因此,"四年处"是达到"五蕴皆空"的方法,"五蕴皆空"是修行"四念处"的最终目的。

另外,应当明确地是,“空性”是以“定慧”为基础的,没有定慧的空性是靠不住的。所以,了悟“空性”必需有“慧”,而开慧又必需要修行,修行就要以“三学(戒、定、慧)”为宗旨,以四念处等为方便。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五蕴皆空”中五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27

不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应为佛教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佛经中说,认真修学四念处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方可证悟初果。四念处能去除众生有常、乐、我、净四颠倒,使众生清净,克制一切烦恼和悲哀、祛除痛苦和忧愁,从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

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持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道方式。

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

众生对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四种颠倒妄见,以为自身是净的,感受是快乐的,心是恒常的,现象是有自体的,由此产生了贪爱无明。

四念处就是让众生认识到自身都是不净的,受都是苦的,心识是无常的,法都是无我的,从而减少烦恼,引发定慧。

一、身念处的修行

是指对于自己的行、住、坐、卧等明了,做到观身不净。

身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自身和外身,认识到众生都是不净的。

修习身念处要从观内身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是不干净的;然后观察外身,即他人的身体,这要从观死尸中去破除对他人身体的贪爱与执著,佛陀说众生的分段生死是既可悲又可怜的,由不得我们,死后身子变坏,剩下白骨一堆与尘土同住。

通过观察自身和外身,众生便可看到,众生的身体是由皮肤、毛发、爪甲、血肉、骨骼,五脏六腑组成的,没有一样是干净的,而且最终是会变坏的,是不值得我们贪爱与执著的。

二、受念处的修行

是指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身心所产生的感受。

受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六根与外境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发觉有受皆苦。

在认识了身念处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进行受念处,认识到感受是从六根而来,会产生快乐或苦恼,还要感受到不苦不乐的情形。

观察受的生起时,要知道它是从耳朵来还是眼睛来,还要知道它是怎样灭掉的。接下来要保持一心住在受念处,一心观察它,慢慢地就会发觉有受皆苦,因为受源源不绝而来,我们身不由己。

三、心念处的修行

是指当感受外境时,心的作用。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贪、嗔、痴等种种烦恼上。

心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外境时心的作用,认识到心念是最无常的。

比如在静坐时,突然听到声音,是耳朵在感受,耳识在作用,心在耳朵上起作用,然后又跑到头脑中去想。这样慢慢地观察就会发现,原来心念在六根中跑来跑去,很快地生灭。佛陀说世界上生灭最快的就是心念,最容易观察到无常,所以要在心念处观察到心无常。

四、法念处的修行

是指法尘,比如想要骂人的心想就是法尘。

法念处的修行目的:通过观察五盖、五蕴、六根、六尘等,认识到一切法无我。

修习法念处,最先观察的是贪、嗔、睡眠、掉悔和疑五盖,因为这些使人没有定力,从而没有智慧。然后观察五蕴,还要观察六根和六尘,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一切法皆是生灭无常的,自己不能做主,处于不自在的状态,因不自在所以是苦。众生深深执着的就是我,只不过是法尘而已,所以要观法无我、一切法无我。

扩展资料

「四念处」在早期的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

要义为如实观察,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对治法,但易执彼端,其不净乎?其苦乎?无常乎?无我乎?岂可求之,当如实观之,不可妄定)。

在解脱烦恼的力道和效果上,减弱很多,其中的原因很微妙,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如何经由四念处的修持而灭除烦恼,借此文略作介绍。

四念处的精神在如实的观照,什么是「如实」,就是「照它实际的面貌来认知」,这当中不是经由预设结论来认知,或停留在抽象概念套公式上,这有什么差别呢?如实的观照是紧紧地贴近于具体的身、受、心、法的当下。

不需要透过任何解释的纯然体验,唯有这样,才可以当下看见真相,也才会真正放下内心的执取,有效地解除苦恼和不安。——不可执著“如实”,再生假象,去除“自以为是”是关键,虚心而待物!

身念处的修行就是如实地观照身体的组成和运作状态,脑中带有(身体是由各种物质所组成的,以各种蛋白质结合成生命的形式,从解剖学可以得知身体有五脏、六腑、四肢、五官、血液、内分泌、神经等,仔细地观察身体,我们可以看清它的真相。

只是一具精密的「生化机器」而已)的知识结论,和任何其他东西一样,有生起也有毁坏的时候,它的美和丑、健康或疾病也都不是自己可以自由控制的,如果我们过份依恃它、滥用它,都会让我们骄傲、自卑或伤心、害怕。

其次观察身体的运作,观察呼吸的全部过程,对於行住坐卧各种动作了了分明,例如你在洗碗时,对於手拿碗、拿清洁剂、挤清洁剂、涂抹、开水龙头、冲水等整个动作了了分明,这样就是在身念处。然後任何的感觉:冷、热、痛、痒、酸、麻的生起、持续和消失了了分明,但不卷入其中。

能这样如实了知身体的状态,就可以很踏实地活在当下,不再妄念纷飞,感受到少分的宁静和安详,真是受用无穷,可说是很好的修行下手处。如果修其他的法门不得力,不妨回到佛陀的最初教法上,很可能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法喜。

身念处熟习以後,可以加上受念处,包括对内心的苦、乐、舍三种受,推广到各种情绪感受:欢喜、讨厌、气愤、担心、恐惧、悲伤、郁闷等情绪,当它生起时,不要排斥它,也不要陷入其中,要像第三者那样,不带批判、不加解释地看著它,辨识它的种类、强度和停留时间,这就是受念处的修行方法。

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如果有人批评我或伤害我,马上感觉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绷紧,身体进入戒备和攻击状态,这部份是身念处。察觉到自己正在生气,不压抑,也不卷入,似乎有一个冷静的自己看著内在的一个不成熟的小孩被激怒了,发现了情绪失控,然後主控权由小孩回到大人,就恢复理智了,这就是在修习受念处。

能够这样了解自己的情绪的人,比较不会罹患心理疾病,因为减少自我压抑,如果有轻微的心理疾病,也会有自然的改善作用,对於自我接纳。

承认自己的弱点、体谅他人等较健康的心态都会有增进的效果。若有能力修习心念处和法念处,就可以更进一步提升心灵的品质了!心念处的修行难度较高,不妨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修习。

当情绪波动时,看看自己的念头和想法,辨识它,看清楚它,但是请记住,不要认同它,或把它想成理所当然。

例如:我很生气,心裏很想骂他,被自己另一部份的清醒的心看到了,发觉烦恼心开始要造业了,於是让这清醒的心作主,转化念头,知道生气想骂人不是好的想法,也不能解决问题,试著找到无害而有效的回应方式,例如好好沟通,力求改进,这样就是在修心念处。

透过不断的自我观照,发掘自己的妄想执著,然後转化它,内心就会愈来愈善良、纯净。人的心理运作:经验、想像、观念、需求是很复杂的,例如我们很希望得到温暖、肯定,有很多的理想、梦想、很多的见解和信念,可以说一个人的心就是一个世界,很难一一观照,如果优先把最有问题的部份处理好,就算不错,可以自我鼓励了!

至於法念处可以说是佛法的核心,法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五蕴、六根六尘、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七觉支等,扼要地观照可以用三法印来修习,前面的身、受、心念处结合三法印就可以照见真相、解脱烦恼。当然,法念处也不是套公式,而是在当下细心体察,因而发现它的无常性、无我性和不生不灭的法性,如此而已。

就在生活之中,随时、随地、每一件事物的当下都可以修习,在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寒来暑往、生老病死中可以见到无常,身心和合中可以见到无我,而在根尘识相依互动中可以见到不生不灭。

无常性容易体会,无我和不生不灭则较难领悟,但是只要将心中的固定模式、框框去掉,自然可以见到真相,例如在吃饭时,可以观照整个缘起的过程,食物由土中生长到成熟,到买回家,吃进嘴里,吞到胃中消化,肠里吸收,成为养份进入血液,输送到全身,成为身体的一部份。

或成为热量提供全身的正常运作,而不能消化吸收的就成为粪便排出。从植物到身体,每一种形式不断地和合、分散、变化,其中没有一个固定的实体,所以,每一种存在的形式都是整体的因缘中不可分割、无法孤立的现象,个别的形式只是一种变幻而已,真正说来,没有任何一法生起,也没有任何一法消失。

每一个存在都没有丝毫的固定性、单一性、独存性和实在性,没有一样是例外的,这就是诸法空寂的本性。在呼吸时、散步时、情绪波动时、起心动念时都可以这样观照。久而久之,对三法印就能更完全地体认,这就是法念处的修习。

能够锲而不舍地修习四念处,就可以渐渐消除妄想执著,而由於不再有这些执迷、染著,我们就可以从种种烦忧、苦恼的火热中脱身而出,成为一个自在而觉醒的人:智慧明朗,心地柔和,宁静而浸润在喜悦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念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

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行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行方法。

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

众生对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四种颠倒妄见,以为自身是净的,感受是快乐的,心是恒常的,现象是有自体的,由此产生了贪爱无明。四念处就是让众生认识到自身都是不净的,受都是苦的,心识是无常的,法都是无我的,从而减少烦恼,引发定慧。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

四念处与五蕴的关系,是运用“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循序渐进地达到“五蕴皆空”。另外,应当明确地是,“空性”是以“定慧”为基础的,没有定慧的空性是靠不住的。所以,了悟“空性”必需有“慧”,而开慧又必需要修行,修行就要以“三学(戒、定、慧)”为宗旨,以四念处等为方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3-08
你看看你这身体哪一处是洁净的,口气熏人,眼鼻污垢,常流不净
你看看你来到这世界上,哪里是在享福的,你来到这世界上的第一句话就是“苦啊”整天的哭哈哈的苦啊,直到两三年上才会说一句半名的话,然后就是学步,连摔带爬。长大了,求这不得,求那没有。苦不苦?长相,身材总不能令自己满意,苦不苦,求爱不得,苦不苦,有了爱了,这爱又离开了苦不苦,是谓人生八苦。
观心无常
你看看你从小到大执着于什么了,总是这几年追求这,那两年追求那,一天一个样的变,一年一个样的变,干什么都不成功。心猿意马。
观法无我
你这身体四肢皆有名,请问哪个部份是叫“我”?眼睛是眼睛,嘴是嘴,脚是脚,这些各部组合起来成了一个“我”那这个“我”究竟是在哪里呢?

根据这句话,须经八十一难,才能到极乐世界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这个大任是什么呢?是善,是于人为善,教他人于人为善,行菩萨道,发菩提心,观一切众生皆为父母,兄弟,姐妹,愿救一切众生出苦海,发大愿,行大善。
这人一生下来,吃喝拉撒在这地球上,干尽污事,从来不问地球愿不愿意,是为恶,这恶要是存在心里,就不快乐,不喜欢,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确点,自己的毛病,永远也无法了脱生死,永远也到不了极乐世界。
第4个回答  2021-04-24
写得很好,很棒很详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