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70多个字可以识别这幅出自北魏的真迹成为敦煌到阳关旅游线路上游客参观的重要内容

如题所述


静静的坐在党河两岸千年的绝壁上,看着夕阳下的黄沙化为过往的尘埃。西千佛洞位于敦煌市西南35公里的党河悬崖上。因地处莫高窟西部而得名,与莫高窟仅一鸣沙山之隔。现存洞穴16个,大部分是北魏时期挖掘的,能看到的只有9个,其他的因为无法登上,只能从悬崖上仰视。北魏第六窟中柱东座下,有佛教弟子谭藏为其已故祖父母、父母塑像所写的誓愿。还有70多个字可以识别。这幅北魏书法真迹极为珍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已经成为敦煌到阳关旅游线路上游客参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千佛洞第4窟




洞穴由前室和主室两部分组成,前室顶部略呈拱形,主室顶部呈水桶状。该洞始建于隋朝,后于唐朝、回鹘、民国重建。这一点可以从隋代食客、唐代叙事图、回鹘经和主室北龛重修佛像中得到印证。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前室下部溢水。北壁门上绘有一幅比较完整的盛唐时期的佛言图。画面中,佛像跨坐,头顶饰有华盖,弟子和菩萨在佛旁,全脸丰满的佛教人物,显示出盛唐时期人物的特征。


正房北墙有双层壁龛。这种小生在隋代和唐初出现的比较早。坐在壁龛里的佛像是民国时期雕刻的,壁画是用维吾尔语和民国语言绘制的。


值得关注的是洞内大量绘制的回鹘时期(公元70年代至12世纪初)的壁画,如前室坐佛、普贤之变、药师之变、洞顶的藻井和图案、主室东西壁插图等。这一时期壁画的内容主要是叙事画或佛、菩萨、罗汉等造像画,其布局的特点是人物稀疏、结构松散、描写粗糙。在主墙(如南墙、北墙)上画一个故事地图。画面大但人物少,人物被放大填满壁画空间。在洞穴中各种建筑结构的顶部(洞顶、隧道顶、龛顶),几乎都绘有相同的牡丹花图案。与叙事画和塑像画相比,图案结构紧凑,色彩鲜艳,描绘工整,使人感到这一时期装饰画比佛教人物画更为重要。至于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也是独具特色,体态刚健,圆脸,面颊丰满,柳眉,直鼻,小口,明显地强调了回鹘民族的外貌和气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回鹘佛教艺术民族化的重要体现。


西千佛洞第7窟




此洞建于北魏,是西千佛洞现存最早的洞穴。洞窟平面呈方形,形制与莫高窟北魏塔柱洞相似。


前面的人字顶已经塌了,后面还有一个中央塔柱,一直通到洞顶。在塔柱周围,有一条供佛教信徒行右手礼的通道。顶部为平棋顶,中央塔柱四面有佛龛。壁龛内外的雕像大多是清代重建的。只有前龛的卧佛像,虽有破损,却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北魏原始像。佛像挺拔,肩圆袍圆。雕像的表现手法兼具西域和中原特色,是北魏初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一草出水项秀骨清的形象为伯夷所称道。此窟壁画布局与北魏莫高窟相同,分为上、中、下三段,天宫上壁绘有舞蹈、多彩、活泼的天宫艺伎乐。中间部分绘有千佛,下部绘有金刚力士。这些力士都是强壮、动感、夸张、粗犷、有力的。石窟中的壁画风格与莫高窟同时期的壁画风格相同。人物健壮,比例适中,穿着西式服装。采用西式凹凸渐晕手法,表现人物脸部和身体的立体感。色彩简单厚重,多以石青、石绿为主。在土红色的映衬下,它们庄严而热烈,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西千佛洞第19窟




此窟建于五代,形制独特,有垂直穹顶。正面有一个很大的壁龛,是现存的佛背坐的地方。是五代时期保存最完好的西千佛洞彩塑。这尊佛像体态端庄,表情肃穆,皮肤丰满圆润,服饰图案古朴典雅,色彩淡雅。沿东西壁建有造像,十六罗汉原像,现存13尊,是敦煌石窟中唯一以造像形式表现十六罗汉的主体。


据史料记载,南朝的张僧繇、唐代的卢楞伽、王维等人都画过十六罗汉,但直到五代以后,十六罗汉的画像和造像才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起来。此洞十六罗汉的出现,说明敦煌佛教艺术与中原佛教艺术基本同步发展。此洞壁画均为五代原作,龛内绘有十弟子、六菩萨、八天龙、四天王。从上到下,东西两面墙上都绘有罗汉像。在敦煌石窟中,以画塑结合的方式在一个洞窟中展示如此之多的罗汉像实属罕见,所以这个洞窟被专家们称为罗汉殿。


(编辑:柠檬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