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第十五章)(天将要把重大的任务给予某一个人,一定先折磨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肌体,穷尽他的体力,使他所作所为都遇到阻碍,这样可以激励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格,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这是传诵千古的励志名言,激励人们在艰难困苦之中经历磨难,以坚忍的意志经受各种考验,在苦难中磨炼自己,充实和提高自己,使意志更加坚定,能力更为增强。有时困苦只会激发一个人努力奋斗,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这段名言是《告子下》十五章中的一段。这几句前面,孟子举了几位伟人为例:舜是田野耕作出身,古人传说“舜耕于历山之下”;傅说是在筑版(古时夹版填土打墙)劳役中被殷王武丁发现的,任用为相而中兴殷商;殷臣胶鬲是捕鱼炼盐的;管仲原是监狱里的犯人,后被赦免并受重用;楚国名臣孙叔敖曾是淮河边的“鄙人”(据《荀子》和《吕氏春秋》),孟子说他“举于海”;百里奚本是市场的奴隶,被秦王买回来,孟子说他“举于市”。这些人都经历过长期困苦的磨炼,从而“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最后,成就了辉煌的事业。这几句名言后面,还有以下的语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告子下》第十五章)(人常犯错误,才能改正并有进步;心意受困,所思虑的不能实现,才会发愤奋进;显现于脸色,表现于言语,才能让人明白。内没有辅佐的大臣,外没有抗衡的邻国和外患威胁,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这就是忧患使人生存,而安乐会使人死亡啊。)这段话说明的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也是千古名言。原意是就一个国家来说的,国君和其他执政者以为天下太平,因而安富尊荣,追求声色犬马,不思进取,这样的国家必定会逐渐衰弱,因为内部的各种矛盾,执政者本身的弊病,都会发展下去,积成大的祸端,最终导致亡国。“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名言,具有深刻的哲理。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孟子首先明确地提出来的,只有时时忧虑国家的命运,忧虑人民的疾苦,才能使人奋发进取,建功立业。孟子从民本思想出发,解释他的忧患意识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梁惠王下》)。宋代的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引申了这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发挥了孟子的思想。

对一个国家政权而言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对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在安乐窝中生长的纨绔子弟,有几个成材的?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历代王朝世袭,皇帝和王公贵族,基本上一代不如一代,近代的“八旗子弟”就是明证。为什么?“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3
意思是上天将要降下重任给这个人。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内》。“故容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扩展资料:《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