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魏延宁死不屈尊去魏国?

如题所述

殊知刘备是蜀汉时期的开国皇帝——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如此作风的他任用了不少贤臣,而蜀国名将魏延就是备受他重用的臣子之一。

魏延因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数有战功,迁升为牙门将军开始崭露头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魏延在当时也是红极一时、独当一面的将领。相传他每次与诸葛亮征军北伐,都向诸葛亮请兵十万,而诸葛亮性情谨慎常常多虑一面,因而血气方刚的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之才不能尽用。

在第五次随诸葛亮北伐之时,那年秋天,诸葛亮病重。诸葛亮本与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商议着暂且退军。而命魏延随后,诸葛亮料事如神,大概是已经想到自命非凡的魏延不愿退军,便说若是魏延不从命,便随了他罢。

果不其然,当杨仪命费祎前往了知魏延意图时,魏延满脸无畏地说了一句:“丞相身亡又如何?这不是还有我吗?又怎能因一人的生死而耽误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在三五句的反问之下,魏延坚持留守征地,而其他将领的军队纷纷退军。得知此事的魏延大怒。血气旺盛的他连夜征兵追赶杨仪大军,恐怕是怒火烧上了头,他竟防火烧绝了所走之路。

本来杨仪和魏延的关系就十分微妙,两人都曾向刘禅说对方想要谋反,而当刘禅询问侍中时,侍中董允、蒋琬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因而魏延一直将此事记在心里,而今众军竟听令杨仪纷纷退兵,魏延和杨仪的战火恐怕已经燃到了跟前。

魏延不顾一切率军攻打杨仪,杨仪命王平军队抵御魏延,在追赶上魏延之时,王平对魏延的先行部队破口大骂称他们在诸葛亮去世之时,尸骨未寒竟做出如此逆反之事,真是无耻之徒!而魏延大军听闻此言,纷纷逃跑,无心听令屿魏延,纷纷逃跑。走投无路的魏延和数人逃至汉中,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并且斩了他的头颅献给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于是“热血”将军的一生也终结于他的“热血”,我们不能说他想要逆反诸葛亮之令,造反蜀汉,恐怕是他的骨子里的倔气让他卒命于汉中。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在蜀汉历史上有着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谋反事件,那就是魏延反叛。在此之时,诸葛亮刚刚病逝,朝中由刘禅做主,而魏延是当时军界第一大将,蜀汉的中流砥柱,因与同僚杨仪水火不容,在诸葛亮病逝之后,就发生权力之争,最后魏延被杀。史料证明魏延是被冤杀的,那么魏延宁愿被冤杀,为何不投奔曹魏呢?

魏延,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字文长,是蜀汉一位不可或缺的猛将。尤其是在刘备时代,一直备受重用,坐镇军事要地汉中,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镇守汉中十年之久,汉中固若金汤。在刘备的“五虎上将”相继离世之后,魏延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成为诸葛亮北伐最倚重的大将,更是蜀汉的“擎天柱”。

因为魏延地位的重要性,加上其性格高傲,往往不善交往,从而导致众人都避其锋。只有杨仪对魏延很不屑,导致魏延和杨仪水火不容,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还能压制住他们,可惜诸葛亮未能有效调节和化解,在诸葛亮死后,终于爆发,魏延和杨仪闹翻了。

最终的结局是魏延冤死,刘禅为代表的蜀汉中央自毁长城,令蜀汉元气大伤,损失一位栋梁之才,也为以后蜀汉的衰落和灭亡埋下苦果。为什么魏延宁愿被冤杀,也不投降曹魏呢?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魏延忠于刘备,忠于蜀汉,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叛逃。

根据《三国志》记载,“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魏延是刘备的部曲身份,相当于私兵,这是非常忠心。尤其是刘备对魏延的看重,以及提拔力度,让“一军尽惊”,自然让魏延心存恩德。即使刘备死后,魏延仍旧对刘禅誓死效忠,即使在诸葛亮死后,也曾大呼:“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甚至与杨仪互相上表后主刘禅说对方要谋反,也是对蜀主刘禅充满了希望,他是忠心的。无奈,刘禅却问董允和蒋琬,被蒋琬等人坑了,不得已只能选择叛逃。

第二:魏延没有兵马,没有投降曹魏的资本

魏延本来有自己的部队,尤其是魏延“善养士卒”,所以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曾击败费瑶和郭淮,取得大胜,就说明了魏延部队的战斗力。只是可惜,魏延在被蜀汉中央定性为叛乱之后,王平就出来做魏延士卒的思想工作,说:“丞相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造反?”导致魏延的部队“莫为用命,军皆散”,魏延成为光杆司令了,这样投奔曹操,是否会被接纳呢?要知道,当初孟达是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备受曹丕欢迎,重用的。

第三:魏延叛逃速度不快,半途就被马岱追斩

魏延在叛逃的时候,首先是想回到自己的老基地汉中,无非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再拉起一支兵马,无奈,杨仪根本就没有给魏延这个机会,速遣马岱追杀,魏延没有人马,在马岱的追击下,被截杀了,自然就没有办法投降曹操了。《三国志》记载: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01
魏延,三国时期义阳人,最初投靠长沙太守韩玄,韩玄因他傲慢无礼,不肯重用;后关公来夺长沙郡,韩玄因手下大将黄忠抗击不力,欲斩之,魏延为救黄忠,率众反韩玄,并投降了刘备集团。
魏延初见刘备、孔明时,孔明第一反应就是喝令刀斧手将魏延推下斩之,刘备问其缘故,孔明答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身负“匡扶汉室”重任的刘备寻思此时正值用人之际,怜其勇,故留用魏延,孔明只好作罢。后魏延随刘备夺西川,诸葛亮征南蛮、北伐中原时,以魏延做先锋大将,魏延也确实为蜀汉立下了不少功劳。
然孔明临终前料定魏延必反,后果不出所料,蜀将杨仪遂依孔明遗计将魏延斩之。对于这样的结局,有人不禁会问,魏延当初为何不投魏国?
首先,魏国的开拓者曹操在识人用人方面较重“仁德”。比如,曹操灭吕布时,有“三国第一武将”之称的吕布有意归降曹操,但曹操对这个张飞口中的“三姓家奴”并无好感,故斩了吕布;


而曹操对忠义仁厚的另一位“武神”关公却倍爱有加,关公在曹操帐下的那段时间,曹操明知道关公日夜都在思念自己的兄长刘备,仍然以高官厚禄、金钱美女赏赐他,就连后来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给曹操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曹操也未责怪。
再就是,像魏延这类人才,在魏国曹操那里一抓一大把,并不或缺。曹操在讨袁绍时,谋士程昱给其献过一个“十面埋伏”之计,即伏兵十队,左右各分五队,左:一队夏侯惇,二队张辽,三队李典,四队乐进,五队夏侯渊;右:一队曹洪,二队张郃,三队徐晃,四队于禁,五队高览;中军许褚为先锋。此计当时杀得袁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渠,从另一个侧面也能看出,曹军的人才济济。


综上所述,脑后有反骨、武力在三国所有武将中排二档还要靠后的魏延,如果去投靠重“仁德”、人才济济的魏国,待遇方面可能会比在蜀国要差很多,故魏延不肯屈至魏国。
第2个回答  2018-01-23
魏延本来是和马岱商量着投魏,但是马岱说:凭将军的本事怎么能寄人篱下呢,蜀汉无人能比将军勇猛,应当夺取蜀汉。于是魏延听了马岱的话,继续谋反,最后被马岱斩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