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你最喜欢谁?

如题所述

金庸的小说中,除了乔峰,我还喜欢《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深明大义,为保襄阳,在危急时刻,还是放弃了复仇,选择了民族大义,这一点正应了那句话,有过能改,善莫大焉,而且在吃了那可多苦,甚至断臂的情况下,后期心中没有丝毫怨恨,还放下了家仇,懂得了保家卫国,难能可贵之处。

关于杨过,想谈谈他的感情问题,之前我看过很多理论和分析,认为杨过心里真正爱的是郭芙,而不是小龙女,有很多理由和证据考究,是我辛苦搜集来的,如下:

1:凭心而论,我觉得杨过对小龙女更多的是亲情,其实父母双亡的杨过是很渴望得到爱的,所以第一个对他好的男人(欧阳锋)就成了他的义父,第一个对他好的女人就成了他的妻子,很难说其中有多少爱的成分。当时我妈就很不以为然地问我,那你说杨过爱谁?我说,他明明喜欢郭芙。他在谁面前都不自卑,偏偏在郭芙面前特别敏感、自卑,想引她注意却又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只好借欺负她来表达。

我妈说,你怎么知道的?我忍了一句话没说:“你以为班上的男同学揪女生的辫子,故意惹她们生气是因为讨厌她们吗?才不是呢!那明明就是爱啊,不然又怎么会甘心被生了气的她们掐呢?杨过的行为简直和这些男生一模一样啊!”

没说这一句是因为,再说下去我就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妈,现在追我的男生都是以前揪我辫子的讨厌鬼了。

但是那时的我依然会被杨龙之恋打动,站在女性的角度来看,小龙女的正太养成大法实在是太好了!深得女性玛丽苏情怀之精髓:我虽然比他年纪大很多,武功也没他好,甚至还不明不白失去了对女子来说最宝贵的贞洁,但是他就是爱我,就是要力排众议,宁愿和全天下为敌都要和我在一起!就算他身边有无数美女对他情深一片,但是他丝毫不为所动。就算我让他等十六年,他也孤身一人等我绝不移情,当他以为我死了他还毅然决然地跳下悬崖要为我殉情!试问世间哪个女子不想得到这样的男子,得到这样的“爱情”呢?

当女性将自己代入到小龙女、赵敏和任盈盈的角色的时候,很容易会得出这样的一种结论: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只要我一心为他付出,全心全意地为他好,甚至不惜为他背叛自己的家国、牺牲自我和尊严,他终有一天会被我打动,忘掉初恋爱上我,最后和我在一起。因此还有不少所谓的情感专家以赵敏、任盈盈的“追夫大法”为例,教女孩子怎么搞定男神,我想说这实在是本末倒置,荒唐至极。

2:

因为她们千辛万苦追来的,是那个男子报答的“恩义”之情,而绝非是她们所渴望和以为的爱情。

假设你今天结婚,新郎对你的真情告白是:“我希望咱们活一百年,让我好好报答你对我的恩情......”又假设,你听到你最爱的人是这么和朋友说你们为什么要在一起的:“(她)对我恩重如山,我怎能不报答她对我的深情。”

请问,你觉得这是爱吗?这两句话怎么听怎么别扭吧,他们没有提爱情,而是提到了恩情,但是谁都知道,恩情≠爱情。而这两句话,分别是杨过在重阳宫和小龙女成亲的时候,以及《笑傲江湖》结尾时令狐冲说的话。注意以下我的引文都来自于老金原著,不要和我纠结是不是某版电视剧的对白了。

杨过被郭芙砍断了手臂,却说只要你不再恨我,讨厌我,我就心满意足了。张无忌被周芷若一剑穿胸,还说你刺我越深,我越爱你。令狐冲被岳灵珊刺伤,依然无怨无悔。而小龙女、赵敏和任盈盈得到的是什么呢?是男主多次表示要和她们共死的决心。

你觉得哪种更像是爱情?原先我也是迷惑的,一个人肯跟你一起死,说你死了我也不活了,难道不是爱情吗?可是《泰坦尼克号》中杰克让露丝勇敢地活下去,露丝照做了,活得很精彩而且还结了婚生了孩子儿孙满堂。当时我更迷惑了,让自己所爱的人活下去,或者说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好好活下去,似乎也是爱情。

在贴吧,有人问:如果小龙女和郭芙都掉了水里,杨过先救谁?一个吧友回答:“先救郭芙,然后陪小龙女死。”这个答案,确实是书中给出的。小龙女和郭芙都掉了水里,杨过先救谁很清楚了。后来发生的事是,杨过愿意陪姑姑死。让人震惊的是,此时,郭芙刚针射小龙女不久。

郭芙刚用毒针射了小龙女,出了古墓被李莫愁扔了大火里。谁救的郭芙?是杨过。杨过自己腿上烧起了大泡,却把郭芙保护的好好的;接着,十几天后到了绝情谷,杨过替郭芙档了枣核钉;八张渔网把众人围了起来,杨过先破的是郭芙身前的渔网。重伤的新婚妻子、刚坐完月子的郭伯母,都排在刚伤害了妻子的郭芙后面!

杨过对郭芙所做的一切,都像是杰克对露丝做的事,也像是《一步之遥》中马走日对武六所说和所做的,而且他的所有行为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全都是下意识间“情不自禁”的行为。

3:

陈墨点评金庸的小说,金庸说,陈墨是懂他的。那么陈墨又是怎么看待杨过等人的“共死”之举呢?

“杨过甘心为小龙女而死,那是一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行为,而与爱情/性爱无关。与此相对的是,当杨过与小龙女重逢的时候,杨过的表现固然包含了重逢的喜悦,但也包含了不断冒险的“自毁倾向”,也就是说,杨过并不是从内心里真正珍惜与小龙女的重聚。”

对杨过等人来说,小龙女们给的恩情太深,他无以为报,所以如果她们要死了,他用命大概可以偿还一这样的“痛快”可能要比用一生来偿还更值得他们向往。

爱情之所以美,在于其纯粹之处,如果其间掺杂了太多的利益/计较/报恩/感激,甚至是太多的理智,这种有杂质的感情,已经不能称之为爱情了,至多可以称为是生活的态度。我不能说小龙女、赵敏和任盈盈没有得到一点点来自男主的爱,但是这份爱是理智大过情感的爱,早已不再纯粹。

现实中,纯粹的爱情是很少的,人越接触的社会久,越成熟,纯粹爱的冲动也就越少。真正的爱情之所以少,才弥足珍贵。

因为金庸是以纯男性的观点和角度来诠释这几段感情的,相信男性读者相对也会比女性读者更容易判断这几份关系的实质,不会像女性那样盲目地陷入自我感动的境地而自欺欺人地说那是爱情。

金庸的武侠小说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但是它和现在流行的玄幻修仙文不同的是,它的世界观是绝对的现实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的。所以金庸的小说总有一天会突破通俗小说的范畴,而进入到严肃文学的领域。(其实现在已经逐渐进入学术写作的领域了。)因此相对应的,其中的爱情观也是现实爱情困境的表达,即使众美环绕,甚至像韦小宝那样娶了七个老婆,也并非是后宫文或种马文的变体。

最简单来说,大开后宫的种马男主们求仁得仁,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他爱的女人都死心塌地爱他,他不爱的女人更是死缠烂打地爱他,而只要他想,他爱或者不爱的女人都可以和他在一起,他有绝对的选择权,这种文章就是用来满足宅男们的终极梦想的。但是金庸的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部书的精髓用三个字足以概括,就是“求不得”。

萧峰失去了阿朱、王语嫣最终还是离开了段誉(新修版结局)、杨过错过了郭芙、张无忌失去了周芷若、令狐冲失去了小师妹、胡斐错过了袁紫衣……

即使绝大多数小说结局都是终成眷属的大团圆,即使杨过和小龙女、张无忌和赵敏、令狐冲和任盈盈最终远离世事,笑傲江湖,可是他们的心里,只有三个字:求不得。《白马啸西风》里金庸借李文秀之口说了一句话点出了他自己,以及笔下男主们的心结:“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不喜欢。”他们想要的始终求不得,而他们得到的不是他们喜欢的,但是为了恩义,却又不能不接受下来。

闭上双眼你最挂念谁,眼睛睁开身边竟是谁?金庸笔下的伴侣,写的是生活,而非爱情。男主的爱情在书写到不经意处,已经悄悄的走了。一如我们大多数人的经历一样。

韦小宝虽然娶了七个老婆,但是他真正喜欢的,或者说爱的,有几个呢?有多少是为了责任而娶的呢?我一直觉得王晶翻拍的金庸戏都是瞎编乱造,唯有一部戏的一个细节,我想他是读懂了金庸的。张卫健演的那版韦小宝只娶了六个老婆,他说:“加上小金鱼,我就有七个老婆了,够了,再也不娶了。”舒淇扮演的小金鱼是原创角色,被设定是韦小宝的青梅竹马,也是一生所爱。韦小宝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是实质上,最想要的东西还是求不得。

那么现实中金庸的“求不得”是谁?大家都知道,是夏梦。三毛说过:“不了解金庸跟夏梦的这一段情,就不会读懂他在小说中‘情缘’的描写。”所以虽然不想八卦,但是也不得不提一下金大侠的这段始终求不得的痴恋。

4:杨过第一次见到郭芙是什么场景呢?“杨过转过头来,只见一个少女穿着淡绿衫子,从庙里快步而出,她双眉弯弯,小小的鼻子微微上翘,脸如白玉,颜若朝华,正是郭芙。她服饰打扮也不如何华贵,只项颈中挂了一串明珠,发出淡淡光晕,映得她更如粉装玉琢一般。”

金庸书中又描写过几个带着珠链的人呢?巧了,正好是黄蓉母女三人:

黄蓉:她颈中挂著一串明珠,发出一片柔光,更映得人似美玉。
郭芙:只项颈中挂了一串明珠,发出淡淡光晕,映得她更如粉装玉琢一般。郭襄:少女颈中挂着一串明珠,每颗珠子都一般的小指头大小,发出淡淡光晕。

郭襄就少了半句,写完明珠,完了,没人什么事

成年后杨过和郭芙的第一次见面场景如下:“杨过与郭芙多年不见,偶尔想到她时,总记得她是个骄纵蛮横的女孩,那知此时已长成一个颜若春花的美貌少女。她一阵急驰之后,额头微微见汗,双颊被红衣一映,更增娇艳。”


其实我也认同小编的说法,当时就因为在喝茶的那个地方郭芙白了一眼杨过,没认出来,也没把她当回事儿,杨过内心受到强大打击,便有自残倾向,故意上雪山,让自己吃苦,去那个鸟不拉屎荒无人烟的地方,后来遇到了欧阳克。金庸笔下的人物有时候不能看表面,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在里面,金庸的几部小说,我是百看不厌,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包括神雕侠侣,还有射雕英雄传。


还有,杨过失去臂膀,偶的震惊,也算上苍有好生之德了,冥冥中也让杨过有了人生的辉煌,就像开头我说的那样,在吃了那可多苦,甚至断臂的情况下,后期心中没有丝毫怨恨,还放下了家仇,懂得了保家卫国,难能可贵之处。


再次,小龙女对杨过,杨过对小龙女,也算是彼此互相照应,共同扶持一生,奇就奇在,我觉得,金庸提出了一种思想,很前卫的思想,就是师徒恋的问题,站在这个角度考虑,这个思想,在杨过小龙女的那个年代是很少有的,被人们唾弃的,但是这是一种美,一种思想的启蒙。


”思想启蒙”这四个字意义非凡啊,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古人有两句话,一句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另一句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话是不是很矛盾呢?古人将读圣贤书视为最高的等级,但是在后一句中又将书生贬低的一无是处,是不是很奇怪呢,现在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了,想明白了,说出这句古语的肯定是出自中等偏下的阶级之口,因为它只是片面的道出了表面事实而已,没有精神思想层面的描述,只有站在这个阶级层面角度来看,情况是吻合的。“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显然有些夸张的成分在里面,相对于中等偏下的阶级人物来讲,显然这类书生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多少可以利用的价值的,事实并非如此,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这个“用”字体现在哪里了呢,它没有体现在一些技能方面,而是幻化在了自身的行为表现中,个人认为这句话可以拆分为两个层面来看,与第一句话相互照应,层面一:读死书,语文课本中的提及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性格刻画与分析,如果只是留在了书本中,并没有理论联系实际,这种就只能励志规范自己了,大的方向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在无形之中将这些思想用于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层面二:活学活用,就像孔子,孟子一样,将自己悟出的思想道理不仅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而且引导它人,将自己的思想给予它人,使它人也明白了这个道理,让其它人有了这个前卫的意识,对于这部分人来讲,这就是---思想启蒙。

这个观点还是我看刘心武先生的百家讲坛悟出来的,也让我一个纠结于心中多年的矛盾点让我想明白了。

所以,金庸下笔,刻画的人物形象,性格都有有很大的用意在里面的,不过,还好,神雕有个美好的结局,让杨过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苦中有田,委屈中有放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9

金庸的小说中,除了乔峰,我还喜欢《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深明大义,为保襄阳,在危急时刻,还是放弃了复仇,选择了民族大义,这一点正应了那句话,有过能改,善莫大焉,而且在吃了那可多苦,甚至断臂的情况下,后期心中没有丝毫怨恨,还放下了家仇,懂得了保家卫国,难能可贵之处。

关于杨过,想谈谈他的感情问题,之前我看过很多理论和分析,认为杨过心里真正爱的是郭芙,而不是小龙女,有很多理由和证据考究,是我辛苦搜集来的,如下:

1:凭心而论,我觉得杨过对小龙女更多的是亲情,其实父母双亡的杨过是很渴望得到爱的,所以第一个对他好的男人(欧阳锋)就成了他的义父,第一个对他好的女人就成了他的妻子,很难说其中有多少爱的成分。当时我妈就很不以为然地问我,那你说杨过爱谁?我说,他明明喜欢郭芙。他在谁面前都不自卑,偏偏在郭芙面前特别敏感、自卑,想引她注意却又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只好借欺负她来表达。

我妈说,你怎么知道的?我忍了一句话没说:“你以为班上的男同学揪女生的辫子,故意惹她们生气是因为讨厌她们吗?才不是呢!那明明就是爱啊,不然又怎么会甘心被生了气的她们掐呢?杨过的行为简直和这些男生一模一样啊!”

没说这一句是因为,再说下去我就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妈,现在追我的男生都是以前揪我辫子的讨厌鬼了。

但是那时的我依然会被杨龙之恋打动,站在女性的角度来看,小龙女的正太养成大法实在是太好了!深得女性玛丽苏情怀之精髓:我虽然比他年纪大很多,武功也没他好,甚至还不明不白失去了对女子来说最宝贵的贞洁,但是他就是爱我,就是要力排众议,宁愿和全天下为敌都要和我在一起!就算他身边有无数美女对他情深一片,但是他丝毫不为所动。就算我让他等十六年,他也孤身一人等我绝不移情,当他以为我死了他还毅然决然地跳下悬崖要为我殉情!试问世间哪个女子不想得到这样的男子,得到这样的“爱情”呢?

当女性将自己代入到小龙女、赵敏和任盈盈的角色的时候,很容易会得出这样的一种结论: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层纱。只要我一心为他付出,全心全意地为他好,甚至不惜为他背叛自己的家国、牺牲自我和尊严,他终有一天会被我打动,忘掉初恋爱上我,最后和我在一起。因此还有不少所谓的情感专家以赵敏、任盈盈的“追夫大法”为例,教女孩子怎么搞定男神,我想说这实在是本末倒置,荒唐至极。

2:

因为她们千辛万苦追来的,是那个男子报答的“恩义”之情,而绝非是她们所渴望和以为的爱情。

假设你今天结婚,新郎对你的真情告白是:“我希望咱们活一百年,让我好好报答你对我的恩情......”又假设,你听到你最爱的人是这么和朋友说你们为什么要在一起的:“(她)对我恩重如山,我怎能不报答她对我的深情。”

请问,你觉得这是爱吗?这两句话怎么听怎么别扭吧,他们没有提爱情,而是提到了恩情,但是谁都知道,恩情≠爱情。而这两句话,分别是杨过在重阳宫和小龙女成亲的时候,以及《笑傲江湖》结尾时令狐冲说的话。注意以下我的引文都来自于老金原著,不要和我纠结是不是某版电视剧的对白了。

杨过被郭芙砍断了手臂,却说只要你不再恨我,讨厌我,我就心满意足了。张无忌被周芷若一剑穿胸,还说你刺我越深,我越爱你。令狐冲被岳灵珊刺伤,依然无怨无悔。而小龙女、赵敏和任盈盈得到的是什么呢?是男主多次表示要和她们共死的决心。

你觉得哪种更像是爱情?原先我也是迷惑的,一个人肯跟你一起死,说你死了我也不活了,难道不是爱情吗?可是《泰坦尼克号》中杰克让露丝勇敢地活下去,露丝照做了,活得很精彩而且还结了婚生了孩子儿孙满堂。当时我更迷惑了,让自己所爱的人活下去,或者说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好好活下去,似乎也是爱情。

在贴吧,有人问:如果小龙女和郭芙都掉了水里,杨过先救谁?一个吧友回答:“先救郭芙,然后陪小龙女死。”这个答案,确实是书中给出的。小龙女和郭芙都掉了水里,杨过先救谁很清楚了。后来发生的事是,杨过愿意陪姑姑死。让人震惊的是,此时,郭芙刚针射小龙女不久。

郭芙刚用毒针射了小龙女,出了古墓被李莫愁扔了大火里。谁救的郭芙?是杨过。杨过自己腿上烧起了大泡,却把郭芙保护的好好的;接着,十几天后到了绝情谷,杨过替郭芙档了枣核钉;八张渔网把众人围了起来,杨过先破的是郭芙身前的渔网。重伤的新婚妻子、刚坐完月子的郭伯母,都排在刚伤害了妻子的郭芙后面!

杨过对郭芙所做的一切,都像是杰克对露丝做的事,也像是《一步之遥》中马走日对武六所说和所做的,而且他的所有行为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全都是下意识间“情不自禁”的行为。

3:

陈墨点评金庸的小说,金庸说,陈墨是懂他的。那么陈墨又是怎么看待杨过等人的“共死”之举呢?

“杨过甘心为小龙女而死,那是一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行为,而与爱情/性爱无关。与此相对的是,当杨过与小龙女重逢的时候,杨过的表现固然包含了重逢的喜悦,但也包含了不断冒险的“自毁倾向”,也就是说,杨过并不是从内心里真正珍惜与小龙女的重聚。”

对杨过等人来说,小龙女们给的恩情太深,他无以为报,所以如果她们要死了,他用命大概可以偿还一这样的“痛快”可能要比用一生来偿还更值得他们向往。

爱情之所以美,在于其纯粹之处,如果其间掺杂了太多的利益/计较/报恩/感激,甚至是太多的理智,这种有杂质的感情,已经不能称之为爱情了,至多可以称为是生活的态度。我不能说小龙女、赵敏和任盈盈没有得到一点点来自男主的爱,但是这份爱是理智大过情感的爱,早已不再纯粹。

现实中,纯粹的爱情是很少的,人越接触的社会久,越成熟,纯粹爱的冲动也就越少。真正的爱情之所以少,才弥足珍贵。

因为金庸是以纯男性的观点和角度来诠释这几段感情的,相信男性读者相对也会比女性读者更容易判断这几份关系的实质,不会像女性那样盲目地陷入自我感动的境地而自欺欺人地说那是爱情。

金庸的武侠小说虽然是一个虚构的世界,但是它和现在流行的玄幻修仙文不同的是,它的世界观是绝对的现实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的。所以金庸的小说总有一天会突破通俗小说的范畴,而进入到严肃文学的领域。(其实现在已经逐渐进入学术写作的领域了。)因此相对应的,其中的爱情观也是现实爱情困境的表达,即使众美环绕,甚至像韦小宝那样娶了七个老婆,也并非是后宫文或种马文的变体。

最简单来说,大开后宫的种马男主们求仁得仁,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他爱的女人都死心塌地爱他,他不爱的女人更是死缠烂打地爱他,而只要他想,他爱或者不爱的女人都可以和他在一起,他有绝对的选择权,这种文章就是用来满足宅男们的终极梦想的。但是金庸的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十四部书的精髓用三个字足以概括,就是“求不得”。

萧峰失去了阿朱、王语嫣最终还是离开了段誉(新修版结局)、杨过错过了郭芙、张无忌失去了周芷若、令狐冲失去了小师妹、胡斐错过了袁紫衣……

即使绝大多数小说结局都是终成眷属的大团圆,即使杨过和小龙女、张无忌和赵敏、令狐冲和任盈盈最终远离世事,笑傲江湖,可是他们的心里,只有三个字:求不得。《白马啸西风》里金庸借李文秀之口说了一句话点出了他自己,以及笔下男主们的心结:“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不喜欢。”他们想要的始终求不得,而他们得到的不是他们喜欢的,但是为了恩义,却又不能不接受下来。

闭上双眼你最挂念谁,眼睛睁开身边竟是谁?金庸笔下的伴侣,写的是生活,而非爱情。男主的爱情在书写到不经意处,已经悄悄的走了。一如我们大多数人的经历一样。

韦小宝虽然娶了七个老婆,但是他真正喜欢的,或者说爱的,有几个呢?有多少是为了责任而娶的呢?我一直觉得王晶翻拍的金庸戏都是瞎编乱造,唯有一部戏的一个细节,我想他是读懂了金庸的。张卫健演的那版韦小宝只娶了六个老婆,他说:“加上小金鱼,我就有七个老婆了,够了,再也不娶了。”舒淇扮演的小金鱼是原创角色,被设定是韦小宝的青梅竹马,也是一生所爱。韦小宝好像什么都有了,可是实质上,最想要的东西还是求不得。

那么现实中金庸的“求不得”是谁?大家都知道,是夏梦。三毛说过:“不了解金庸跟夏梦的这一段情,就不会读懂他在小说中‘情缘’的描写。”所以虽然不想八卦,但是也不得不提一下金大侠的这段始终求不得的痴恋。

4:杨过第一次见到郭芙是什么场景呢?“杨过转过头来,只见一个少女穿着淡绿衫子,从庙里快步而出,她双眉弯弯,小小的鼻子微微上翘,脸如白玉,颜若朝华,正是郭芙。她服饰打扮也不如何华贵,只项颈中挂了一串明珠,发出淡淡光晕,映得她更如粉装玉琢一般。”

金庸书中又描写过几个带着珠链的人呢?巧了,正好是黄蓉母女三人:

黄蓉:她颈中挂著一串明珠,发出一片柔光,更映得人似美玉。
郭芙:只项颈中挂了一串明珠,发出淡淡光晕,映得她更如粉装玉琢一般。郭襄:少女颈中挂着一串明珠,每颗珠子都一般的小指头大小,发出淡淡光晕。

郭襄就少了半句,写完明珠,完了,没人什么事

成年后杨过和郭芙的第一次见面场景如下:“杨过与郭芙多年不见,偶尔想到她时,总记得她是个骄纵蛮横的女孩,那知此时已长成一个颜若春花的美貌少女。她一阵急驰之后,额头微微见汗,双颊被红衣一映,更增娇艳。”


其实我也认同小编的说法,当时就因为在喝茶的那个地方郭芙白了一眼杨过,没认出来,也没把她当回事儿,杨过内心受到强大打击,便有自残倾向,故意上雪山,让自己吃苦,去那个鸟不拉屎荒无人烟的地方,后来遇到了欧阳克。金庸笔下的人物有时候不能看表面,有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在里面,金庸的几部小说,我是百看不厌,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包括神雕侠侣,还有射雕英雄传。


还有,杨过失去臂膀,偶的震惊,也算上苍有好生之德了,冥冥中也让杨过有了人生的辉煌,就像开头我说的那样,在吃了那可多苦,甚至断臂的情况下,后期心中没有丝毫怨恨,还放下了家仇,懂得了保家卫国,难能可贵之处。


再次,小龙女对杨过,杨过对小龙女,也算是彼此互相照应,共同扶持一生,奇就奇在,我觉得,金庸提出了一种思想,很前卫的思想,就是师徒恋的问题,站在这个角度考虑,这个思想,在杨过小龙女的那个年代是很少有的,被人们唾弃的,但是这是一种美,一种思想的启蒙。


”思想启蒙”这四个字意义非凡啊,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古人有两句话,一句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另一句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话是不是很矛盾呢?古人将读圣贤书视为最高的等级,但是在后一句中又将书生贬低的一无是处,是不是很奇怪呢,现在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了,想明白了,说出这句古语的肯定是出自中等偏下的阶级之口,因为它只是片面的道出了表面事实而已,没有精神思想层面的描述,只有站在这个阶级层面角度来看,情况是吻合的。“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显然有些夸张的成分在里面,相对于中等偏下的阶级人物来讲,显然这类书生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多少可以利用的价值的,事实并非如此,天生我才必有用,只是这个“用”字体现在哪里了呢,它没有体现在一些技能方面,而是幻化在了自身的行为表现中,个人认为这句话可以拆分为两个层面来看,与第一句话相互照应,层面一:读死书,语文课本中的提及的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性格刻画与分析,如果只是留在了书本中,并没有理论联系实际,这种就只能励志规范自己了,大的方向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在无形之中将这些思想用于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层面二:活学活用,就像孔子,孟子一样,将自己悟出的思想道理不仅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而且引导它人,将自己的思想给予它人,使它人也明白了这个道理,让其它人有了这个前卫的意识,对于这部分人来讲,这就是---思想启蒙。

这个观点还是我看刘心武先生的百家讲坛悟出来的,也让我一个纠结于心中多年的矛盾点让我想明白了。

所以,金庸下笔,刻画的人物形象,性格都有有很大的用意在里面的,不过,还好,神雕有个美好的结局,让杨过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苦中有田,委屈中有放下。

第2个回答  2017-03-24

我最喜欢的当然是盖世大英雄乔峰乔帮主了!

乔峰是我最佩服的一位大侠,他一生都在勇敢的与命运斗争,他的一生给予人的不仅仅是震撼。

    乔峰身材魁梧,身穿灰色旧布袍,国字脸,浓眉大眼,高鼻阔口。从原著对他的外表描述中,一开始,我以为乔峰是一位讲义气的,不拘小节,做事鲁莽的大侠。可后来我发现预料错了,乔峰内心精细,充满智慧,颇有大将风度。换句话说,他是一位有谋略,有才能的全能型领导人才。他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如功夫,丰富的社会经验,而且善于处理突发恐怖事件,具有广阔的人脉关系,这些元素构成了当今社会对一位领导型人才的要求。

    乔峰每次遇到困难,从不退缩。在他寻找大恶人的时候,他几乎处于被监视的状态,而面临的敌手也是非常厉害。但他沉着冷静,不慌不乱,勇于面对,积极解决问题。

    我看过一段评价乔峰的文字,写得非常好。里面写道:大气磅礴,勇猛刚健,是为阔;七岁杀人,不受冤屈,是为毒;誓不杀一汉人,是为正;义释背叛他的丐帮长老,是为良;出手即重创云中鹤,是为快;英雄有泪亦尽弹,是为真;杏子林快刀斩乱麻平息叛乱,是为捷;激赏段誉书呆子之爽气,是为雅;单刀于聚贤庄应战群雄,是为大;于客店中探得薛神医大撒英雄帖,是为警。萧峰的一身集有郭靖之阔,杨过之狂,张无忌之正,石破天之良,令狐冲之快,周伯通之真,黄药师之捷,陈家洛之雅,洪七公之大,胡斐之警,不作第一人,可乎?

    天龙八部中最大的悲剧是乔峰亲手打死女友阿朱,读者为乔峰此举感到惋惜与痛心。那么如果不按作者的本意来,乔峰可以避免杀死阿朱吗?可以。但是金庸必须让乔峰承担这份痛苦,因为金庸想塑造的人物就是悲剧的。可是如果这场悲剧不发生,那么乔峰的悲剧色彩就大为减低了。我可以假设以下几种方式,避免乔峰杀死阿朱,大家可以看一看,与原著相比,是不是会失去许多作者表达的原意。如果乔峰看马夫人的第一眼是持久的,那么马夫人不会恨乔峰,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了。不过乔峰是英雄,英雄不近女色。所以,不能这样写。如果阿朱不假扮马夫人,由乔峰自己去盘问,后来的悲剧也可能避免。乔峰盘问马夫人,她开始一定不会说。以马夫人的个性,她定会诱惑乔峰,期待乔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可乔峰乃英雄好汉,又岂能屈服,再说阿朱就在身边,他也不会为了报仇,任马夫人摆布。再三思量之下,定会逼迫马夫人,马夫人或许忍不住痛苦,告诉乔峰真相,但还有个神秘的黑衣人,他岂能任由马夫人说出带头大哥的姓名,定会灭口。乔峰本身是英雄好汉,对寡妇恫吓威胁,损害其形象。也不能这样写。如果阿朱及时告诉乔峰段正淳是她父亲,乔峰定会苦恼万分,自己追寻的大恶人是阿朱的父亲,反而很纠结,以至于无法及时查出真相。他与阿朱的感情也会遭到危机,后面的情节也将改变。阿紫还是那个原来的阿紫,不会被乔峰感动。乔峰心灰意冷下与阿朱离开,阿朱也将因为父亲的过错痛苦一辈子。种种假设之后,我觉得这个悲剧只能让乔峰承担。

    尽管他的出生就是一个悲剧,可他硬是用自己的勇气与魄力,把它改写成可歌可泣的个人英雄奋斗史。他这一辈子所注重的东西,无论是为人的忠,孝,义还是他所期待的父母情,友情,爱情,都曾经遭到了命运的破坏。尤其是他亲手杀死心爱的女人阿朱的时候,这种痛苦,是难以想象的。当乔峰因为自己的出生,别人的陷害成为他人眼中的不忠,不义,不孝之徒时,那种孤独感,委屈感,是一般人不可承受的。最后当他为了和平,献出自己的生命,我好像明白了这个英雄的意义所在,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为国为民的态度,令人感动。

第3个回答  2016-12-30

讲真,我最喜欢韦小宝。这是金庸小说中唯一一个不会绝世神功,纯粹靠嘴说出了一片天的小说主角。这是一个逆天的存在,他的故事情节绝对是当今主流YY小说的典范,也是所有YY小时的鼻祖。

韦小宝,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男主角。本是扬州人,其母韦春花是位妓女。一次偶然事件,韦小宝被江洋大盗茅十八带到北京,偶入皇宫,结识康熙帝,擒鳌拜,入天地会,拜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为师。赴五台山探望顺治帝,出家少林寺,解救顺治帝。后来身为赐婚使出使云南。平神龙岛,帮助索菲亚公主夺权。后因其天地会香主的身份被康熙帝发现出逃,通吃岛度过了几年。后来取得雅克萨之战大捷,签订尼布楚条约,最终携七个夫人归隐。

据说韦小宝的原型,叫隆科多,实有其人,是康熙训练的少年摔跤手,在擒拿鳌拜这场重头戏中立下汗马功劳。隆科多可没有韦小宝这么好运气,他出了大力气,立下大功劳,却没有像韦小宝一样扶摇直上,仕途亨通。他一直被人排斥打击,而且康熙对这个少年朋友竟好像完全忘到了脑后似的,对他所受的欺负完全不理不睬。康熙到了晚年,才告诉隆科多说,我做了一辈子皇帝,阅人无数,那么多的人才,你是最好的一个。刻意给你许多磨难,就是怕你少年得志心生骄傲。残酷的社会折磨人也成就人,现在你是个一等的大人才,我可以放心地把你留给下一任皇帝了。隆科多听了,大为感动,觉得这辈子的苦都是值得的。康熙死后,宣读继位诏书这么重要的大事,都是隆科多担任,他在雍正一朝,终于大展了一番拳脚。

第4个回答  2016-12-16

必须是我大金毛狮王——谢逊!



从小就喜欢金庸的小说,笔下的角色虽然都可圈可点,但总归结局有些觉得不够好。
比如郭靖太过木纳,比如杨过太桀骜,比如乔峰太过迂腐,比如段誉美女环绕,比如令狐冲心里始终有个小师妹……
然而谢逊,却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谢逊这一生最大的错,就是被成昆愚弄,杀妻灭门之仇不共戴天,为了逼成昆现身错杀了很多人,沦为武林功底。
但我认为在此之后,谢逊真正做到了一个大英雄才有的气度。
在冰火岛时,谢逊对张无忌的亲情不言而喻,重出江湖得见天日后,被三个苦行高僧锁在少室山,此时的谢逊依然大仇未报。当亲手废了成昆后,他自废武功,任由往日仇人啐唾,得高僧点化皈依佛门。





我看过有人批判他,说谢逊很装,他自废武功只是因为他明知道有黄衫女和张无忌护着自己,明知道背后还有明教撑腰,他要是真的有心悔改,干嘛不自尽?
我绝对不认同,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仇人的死才是爽快,但事实上带着一生的内疚前行,这才是更大的折磨,谢逊没有选择自尽,却是让自己面对这一切,背负着罪责和悔恨。

谢逊的一生,是充满苦难的,灭门、癫狂、失明,张无忌一家三口离开冰火岛后,他那二十年是寂寞无助的,空有一腔仇恨却不能发泄.
可最终当他大仇得报时,他真正的诠释了什么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