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起初是出生在春秋的楚国。当时春秋时期,思想百家争鸣,学子也是游历各国,为的也就是成就诸侯王霸业的同时,自己也能成就一番作为。所以当时有抱负的范蠡也是因为不满楚国君主的统治便投奔了越国。
范蠡是一个有才能之人且他不仅有政治才能,他还有经商的头脑。当时他来到越国的时候,越王也是欣赏他,委他以重任。可惜当时范蠡还没有来得及一展抱负的时候,吴国便发兵攻打了越国,越国因为不敌吴国,差点被灭国。
这个时候,深受越王赏识的范蠡便劝诫越王一定要保全性命。以图日后越国可以重新打败吴国。此时已是阶下囚的越王非常听从范蠡的意见。虽然范蠡也深知越王勾践不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是,越王勾践毕竟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并且,此时的越国正在生死存亡之际,是危机也是机遇。如果一旦成功帮助越国打败吴国,自己将会名留青史。所以范蠡便尽心辅佐越国勾践。
最终在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中,越国十年生养十年演练,最后打败了吴国。但是此时的范蠡因为深知越王勾践的品性,便知道与越王勾践共患难可以,但是不能共富贵。而且范蠡也名扬天下,达到他最初的目的了,也报答了越王勾践的知遇之恩,所以他便向越王勾践请辞一切官职,孤身一人离开了越国。他也因此得到了善终,可是同一时期的功臣文种因为贪恋权力,没有急流勇退,最终被越王勾践杀害。
一、范蠡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据《越绝书》等史书记载,范蠡出生在楚国,从小就时而糊涂时而清醒,“然独有圣贤之明”。
二、范蠡需要一个证实才德的机会。
据《国语?越语上》记载,范蠡在跟随勾践入吴为奴前对勾践明言:“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可见范蠡对自己的文韬武略极为自负,但现实是勾践在他的辅佐之下一败涂地。如果在此危难时刻一走了之,不仅自己的军事才能无从体现,其人格也将被贬得一文不值。
三、范蠡没有其他更好的去处。
据《史记》、《越绝书》等史书记载,范蠡小时候,楚国国君是弑王自立、荒淫残暴的楚灵王。他酷爱细腰美女,建章华之台,穷奢极欲,最终失去民心,被其弟弃疾(楚平王)推翻,落个儿子被屠杀、自己被饿死的下场。但继位的楚初王软弱胆小,被弃疾设计惊吓而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