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来历?

清明节的来历是什么,简写

清明节的来历简写: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清明节来历🌟🌟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

🌟清明节来历传说🌟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这就是历史上“割骨奉君”的故事。公元前636年,重耳登上了晋国王位,史称晋文公。此时,他受到一帮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介子推苦心规劝却无济于事,便作出了隐居绵山、独善其身的选择。晋文公知道后,急忙带着大臣们赶到绵山寻找,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影子。晋文公便命人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道路。一时间,风起火烈,大火绵延数百里。三天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后来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清明习俗🌟

1.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2.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踏青

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据说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它提醒我们要尊重生命、把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出来。希望大家在此佳节相聚,充分感受春天的温暖,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祝大家在清明佳节,能够得到节日的祝福,愿安康幸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01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为了祭祀祖先和扫墓而设立的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公历4月4日或5日左右举行。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来历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周代。

据史书记载,周代的时候,人们在农历三月初三或初四这一天举行祭祀活动,称之为“寒食节”。这个节日的起源与一位名叫介之推的忠臣有关,他为了挽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开始在寒食节的这一天去扫墓、祭拜祖先,甚至还会举行诸如赛龙舟、踏青等活动,以此来缅怀先人和弘扬传统文化。

到了唐代,寒食节逐渐演变成为清明节。唐玄宗为了缅怀自己的母亲,特别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亲自率领官员和百姓前往祭拜。从此以后,清明节就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节日,被人们广泛地传承和庆祝。

第2个回答  2020-07-07
第3个回答  2020-05-26
第4个回答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