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用来比喻皇帝

具体是从那个皇帝开始用的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龙纹正式作为天子纹章与权力象征。这时候的商周天子悬挂九旒龙旗,并且穿着龙衮祭祀先王。秦汉时期,中国大统一,要求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龙崇拜进一步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神的化身或龙神之子,或把自己说成是受龙神保护的人,借助龙树立威信,获得人们普遍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对中国龙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古人所说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词则是告诉人们,天地是万物之主。

中国最早所谓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23
龙成为我国帝王象征的意识,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一开始并没有。这个话要说起来就要说到司马迁,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他写到汉代了,写到汉高祖刘邦了,以往战国时候,六国诸侯出身地位都比较高,但是刘邦出身的家境是比较贫寒的。为此他就说了一个故事:“刘邦的母亲(刘媪)在大水域边上休息时,突然下了雷雨,后来刘邦的父亲就出来找刘邦的母亲,结果看到一条蛟龙正在刘邦母亲的身上。后来刘邦的母亲就怀上了刘邦,生出了刘邦,于是就说刘邦是龙子。”现在来看,这应该是编造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为了抬高刘邦的地位,因为他是龙子嘛,自然就能够当皇帝。也就是说,龙的意识观念跟帝王联系起来的可能是从汉代从这个故事开始的。但是汉代民间对龙的意识观念的发展还是很多的。跟皇权、权力联系起来的可能是从唐代开始,因为在唐玄宗的时候有一个“千秋节”。当时有一种铜镜,上有一条龙,还有铭文“千秋”,这种铜镜叫盘龙镜,用途是在千秋节的时候由皇帝颁赐给一些有功的人,或者是由下面的人敬奉给皇帝。这个盘龙镜当时叫做“天子敬”,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就和皇权联系起来了。真正把龙作为皇帝象征的,那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时候的皇帝是穿龙袍的,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1-23
龙的崇拜是由图腾发展而来的,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历代龙形象的嬗变历程来看,中国文化中的龙形象,始终都不是对自然实物的模拟,而是多种形象综合想象而成的。在远古龙蛇是不分的,龙的形象是吸取了蛇、马、鹿、鸟、兔、兽等等的内容拼凑成一个龙的形象,可推测为古代先民合并多个图腾崇拜的民族而形成统一的龙的民族的结果。据《汉书·高帝传》说刘邦的母亲与龙交才生下刘邦,刘邦是龙的子孙。龙是吉祥的象征,可以兴云致雨,调和阴阳,所以神仙也往往骑龙上天,汉武帝一心梦想有朝一日坐六龙驾驭的车升天成神,所以龙车在汉画中是有重要的地位。古人把东、西、南、北、中分别用青、白、赤、黑、黄的“青龙”为“苍龙”为镇东之神灵。龙是历代帝王的象征和中国的象征,它的形象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鹿角、狮鼻、牛唇、虎眼、鹰爪、鱼鳞和蛇身的腾云驾雾、张牙舞爪的威武形象。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
白虎。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无适度、威严的象征。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新石器时代良诸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是镇西之兽。
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朱雀。朱雀也就是凤凰。晋人郭璞在《尔雅·释鸟》中注曰凤凰:“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朱色、高七尺许。”上古之时,关于鸟的神鸟传说就有许多;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凤作为一种具有多元化文化现象的综合想象而形成的神鸟,像龙一样,具有多种动物的特征。
《山海经·南次三径》云:“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朱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在民间的艺术塑造中,凤越来越变成了具有人的思想品格的神奇形象了。因为《史记·殷本记》讲,简狄的妃子吞下玄鸟的卵而生契,契是商族的祖先,所以凤凰是商的图腾。楚文化中就有尚巫崇凤的习俗。因为凤凰的相类者孔雀产于南方,它是百鸟之王,是具有艳丽的五彩花缎和崇高的思想品德、象征吉祥、美好的神鸟,为南方之神。在《论衡》、《淮南子》等书中说:“日中有三足鸟”,汉画中常将三足鸟叫做瑞祥之鸟列于西王母旁。其实三足鸟与神鸟朱雀是一致的。因龙体现着阳刚的威力,多象征男性,凤体现出阴柔婉丽之美,多象征女性。龙与凤并列被称为最吉祥之物,故有“龙凤呈祥”之吉语。
玄武。认为玄武是龟,龟寿千年,所以在汉画上多出现龟的形象,而龟又是夏族的图族,因为夏禹的父亲是鲧。《史记·夏本纪》张守节正义:“鲧之羽山,化为黄熊,入于羽渊。熊,音乃来反,上三点为三足也。束晳曰:‘《发蒙记》云:鳖三足曰熊。’”鳖龟是夏族的图腾,又是长寿之物。汉人又用它占卜吉凶、未来,是镇北之神,可以说四方之神是汉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后来与汉之阴阳五行发展而成为“五帝”。东方太昊帝庖牺氏,也称东方帝。
由上所述,可知四方之神是民族大融和的产物,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第3个回答  2021-03-22

第4个回答  2007-01-23
皇帝
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我国皇帝的称号始于秦始皇。

■“皇帝”一词的来历

中国古代最早所称的“皇帝”是对“三皇五帝”的统称。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传说中的三个古代帝王;“帝”原来指宇宙万物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天帝,后来许多国家混战,各自称帝,出现西帝、东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来到人间,成为超越“王”的人间尊号。(也有说是部落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是“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将“皇”、“帝”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为自己的帝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

■皇帝的别称

在封建社会时代,“皇帝”虽是一个无比尊贵的称号,但臣下在皇帝面前,却不能直呼“皇帝”二字,称呼皇上常常只用皇帝的别称。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时称皇帝为“国家”,这是由于古代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人们便以“国家”作为国的通称,皇帝是国的化身,因而称皇帝为“国家”,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仍然沿袭这种称呼。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称皇帝为“圣人”,在皇宫里面称皇帝为“宅家”,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宅家”。

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曾以庙、祖称皇帝,如称宋神宗为“神祖”,称宋仁宗为“仁庙”。还有称“官家”、“官里”的,是取“五帝宫天下,三王家天下”的意思。

此外,皇帝的别称还有天子、陛下、皇上、上、飞龙、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家家(北朝)、郎主(辽、金)等,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

■皇帝与国王的区别
国王和皇帝都是君主国的国家元首,但国王和皇帝有区别。英文单词中,“国王”为“King”,“皇帝”为“Emperor”,不同在哪里呢?以古代中国做类比,皇帝是大一统中国的第一号人物,分封到各地的皇亲国戚和功臣才称国王。也就是说,国王是皇帝诰封的。这个区分放在英国和其它一些欧洲国家也适用。以英国为例,英国君主上面也有皇帝。是谁?罗马教皇。英王登基要向教皇行效忠礼,然后由教皇为其戴上王冠。英国君主的全称都标明其统治区域,如查理一世称“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国王,国教捍卫者”。印度沦为殖民地后,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被加封为“印度女皇”。因为印度是异教区,教皇管不着,所以,从此英王的称号中多了“皇帝”的头衔。但英王只是印度的皇帝。如爱德华七世全称是“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和所有海外自治领的国王,国教捍卫者,印度皇帝爱德华七世”。印度独立后,英王的“皇帝”头衔取消了。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自称皇帝(Emperor)。第一帝国在极盛时,统治欧洲的大部分,还控制着广大的殖民地。拿破仑称帝时,虽然形式上也有教皇加冕,实际上,拿破仑是藐视教皇的,在事实上并不受教皇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