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精炼概括的能力

如题所述

初中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明显弱点是:不能区分阅读内容的主次,只会机械重复文段中的某一语句,不能使用简炼的语言,不会组织一些带附加成分的较长句式。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缺乏概括能力。概括是指人们对事物感知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将其内部特征或本质属性归结为精要的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基础。从教学实践看,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概括过程。迁移的实质是概括,没有概括,学生就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到知识;没有概括,就难以形成概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训练概括能力可从概括复杂自然段内的层意开始。因为复杂自然段内往往包含多层意思,弄清每层大意,才能正确理解全段内容。如:2002年语文中考卷的第14小题,第三自然段已分出三层,要求概括层意。学生们较顺利地概括出第三层的意思,因为这层有一很明显的主干句,“黑色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呢”,同时此句也起到一个过渡作用。第二层是个表因果关系的句子,“因此是最危险的闪电”是结果,前几句都在说明原因,此层意在介绍黑色闪电的危险性。第一层共有两句话,我先让学生说出第一句的主要内容,学生纷纷答出:“说明黑色闪电与常见的条状闪电有区别。”再问“有哪些区别?”学生回答区别在于:①所处的位置;②形状。第二句说明它会燃烧或爆炸,我问这三点都属于 话未说完,学生便答出:“黑色闪电的特点”。分析完这段后,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我让学生对如何概括层意做个总结。归纳如下:
(1)、认真读懂每句话的内容。
(2)、找出各层的主干语句、过渡句。
(3)、分析各句的主要意思及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4)、尽量用精炼的语言来概括,概括时可由易到难。
其次是训练归纳自然段的段意。有了归纳各层大意的基础,这一训练就比较顺利些了。自然段的段意就是自然段的中心。第一步也是寻找段落中心句,这种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可以针对学生不能分清语句主次的弱点,培养学生区分主次的能力,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段首、段尾、段中。如果没有明显的中心语句,但肯定也有一个中心意思,则要自己综合段意了。针对学生拼凑课文词句表达段意,或用片面简单的语句总述段意的毛病,应着重训练学生分析段落中的层次关系,恰当地利用课文词语,用自己的概括性语言表达段落中心的意思。如

前所述的例子,概括完层意后,我让学生综合段意,学生流利地概括出“介绍黑色闪电的特点危害及成因”。
再次是归纳结构段意。除了寻找总括句和过渡句之外,了解文章的结构形式也有助于概括结构段意。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分总式、分分式、总分总式、层递式等。如《向沙漠进军》这篇说明文,采用的是一种层递式结构,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全文三部分分别概括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进军的前景如何。又如《回忆我的母亲》,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头一段提挈全篇,交代写作缘由,中间分几个时期叙述母亲“勤劳”的事迹,结尾用几个抒情、议论段来总结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当然还要明确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结构特点:小说的情节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散文常有贯穿全篇的线索 另外,在归纳结构段意时,特别得注意概括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最后是概括文章的中心。一看文章内容,二想写作目的,并以此为指导,学生便能较顺利准确地总结出文章的中心。同时我提示学生,不同的文体,概括时用词也有区别。记叙文着眼于“叙述、描写 赞美、抒发、揭露 ”;说明文给予人以知识,着眼于“介绍、说明”;议论文的中心就是论点,即作者对所论述问题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往往是一个语意完整的陈述句。我在教小说《麦琪的礼物》这课,要求学生动笔用几句话概括此课的故事情节。经过比照权衡,删去不必要的细节,学生们概括出“圣诞节时,一对夫妻为了向对方表达爱意,互赠礼物,各自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结果阴差阳错,他们的礼物都变成无用的东西,歌颂爱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故事情节用一句话“一个 的故事”来概括,学生兴趣极高,几经斟酌概括出“本文叙写了一个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了互赠圣诞礼物而忍痛卖掉各自心爱的长发和怀表,却换来不再起作用的发梳和表链的故事”。教师不仅可以抓紧平时的时间进行训练,还可以在毕业总复习阶段进行专项练习,两者紧密配合,定能有更好成效。
概括训练不仅可采用笔头概述方式,也采用可当堂口头概述的方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概述课文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方式。概述是对课文的概括性叙述,它要求舍弃课文的具体情节和次要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课文的基本内容。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概述与复述的区别:概述是概括性叙述,是对课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4-30
精彩做概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