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 孔子孝道名言 与 其现实意义

关于孔子的孝道思想的名言 并且阐述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最想知道的是这个。。。 请简单明了地说。。。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上面的翻译

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说:“所守的约言符合道义,所说的承诺就盟能兑现。态度容貌符合礼仪就不致于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2、孔子说:“后生小子(弟子在这里指的是年纪幼小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这里的弟子指命士以上的任务而言。入是入父宫,出是出己宫)便敬爱兄弟。寡言少语,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精力,再去学习文献。
3、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4、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为谥号)向孔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孔子学生,姓樊名须,字子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答复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照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5、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道:“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意在做孝子的应该体谅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让父母担忧)
6、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便行了,至于狗和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的孝顺父母,那养活父母和饲养狗马怎么去区别呢?
7、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问孝,孔子说:“儿子在父母面前经有高兴的神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菜佳肴,年长的人吃喝。
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
8、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边替他们高兴,一边担忧
9、宰我(孔子学生)问:“父母死后要守三年的丧,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习礼,礼仪必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去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陈谷既然已经吃完了,新谷又已出来,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一个轮回,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
宰我道:“安."
孔子(抢着说)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小的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适,才不这样干。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
宰我退了出来,孔子说:“宰予不仁啊!儿女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10、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其为人也孝弟中的“弟”是悌,音ti的四声。孝为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为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的基础吧

摘要:“孝”是中华平易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平易近族对“孝”的阐释已经蔚为年夜不美观,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连系前人不雅概念和其他儒学著作,剖析孔子的孝道思惟,并探讨《论语》中的“孝”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关头词:孝;论语;孔子
孝是中华平易近族的传统焦点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惟早在孔子以前就已发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白叟扶子之行,象征年青人扶持族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怙恃,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 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敬、敬爱、赡养和祭奠[1]。跟着家庭成为社会的根基单元和社会长时刻的成长,“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酿成对怙恃的关爱,成为措置家庭内部关系的主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正视。可是综不美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惟,跟上古时代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怙恃的义务,仍是忠于国家的道德基本,是成为一个及格的士的尺度之一,在孔子那儿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安抚和祭奠。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强烈变换的时代,社会经济轨制的转变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晃悠,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惟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主要浸染。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柢及其成长的前提。《论语》记实了孔子的学生有子所说的一句名言:“正人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也。”这句话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柢, 人之行莫年夜于孝, 为人者若是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有子担任的是孔子的思惟,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惟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学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在另一本儒家经典《孝经》中还有一句话说:“孝乃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儒家从理论上必定了孝是人伦最主要的要素之一。“仁”是孔子强调为圣人的需要准则,而孝作为仁的内核,可见其地位之主要。有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欠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犯上和作乱即为不忠,孝悌者鲜犯上而无作乱,是忠君爱国思惟的拥护者。我们此刻常说“孝顺”一词,似乎进献就代表着驯服长辈或者权威的意志,那孝是不是就是愚忠和逆来顺受?良多人是以发生曲解,批判《进献》的愚蠢和保守。其实,仅就这一点,孔子早就给出了谜底。有一次,曾子问孔子,“孝”是不是就等于“从父之令”,缺乏自己的自力意志和价值的准则呢? 孔子的回覆是:“故当不义,则子不成不争于父,臣不成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在“孝”之外,孔子还用了另一个道德的准则“义”来规范它的实施。若是上级或者长辈言行不已,就可以阻止或者不执行。可以看出,“义”作为一个概念是超越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的,《荀子•子道篇》记实了同样的一段话。鲁哀公问孔子同样一个问题。子贡认为“子从父命”就是孝。孔子说子贡是“小人”。孔子指出“子从父”不能说子“孝”,臣从君,也不能说是臣“贞”。孔子说:“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总而言之,“孝”是子对为什么要从“父之令”的谨严的把握。把握的标尺就是“义”。“孝”由此就成为小辈或者臣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方针和价值准则,按照必然的熟悉论体例措置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在这种诠释思绪下,“孝”不是无原则的从命,“孝”是学道的默示和成就,是对自己心里最高价值准则的从命。“孝”不是对长辈和上级的单向的义务。
其次,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弘远于物质的供养。关于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多有阐述,对于分歧学生的提问,他给出了分歧的谜底,可是其中的要义都是一致的。他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不美观念是有问题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学生服其劳;有酒食,师长教师馔,曾是觉得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里饲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以很好的赐顾帮衬,那么给怙恃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激情。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临怙恃的时辰,不厌恶而有愉悦之色,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若是成天摆着一副臭脸,怙恃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欢快的,怙恃最需要的是心灵的宽慰。看到这两句,心中感伤颇多,孔子的教育对现代人来说指导意义更年夜。在古代,交通未便,边境窄小,出趟远门并非易事,正所谓“怙恃在,不远游”。可是今天,除了农村那些出不来的人,还有若干好多人愿意固守家园,守护自己的怙恃?简直良多时辰,我们可能不由自主,忙碌的工作,又有谁考虑到怙恃的感应感染?每当我们推说加班加点而没空探望他们的时辰,我们是否记得孔子的教育?那首《常回家看看》在年夜江南北的走红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一点,我很服气孔子,他洞察到了人心里的设法,提纲契领地指出了症结地址。在怙恃眼里,后世的陪同和关切比物质的丰厚要主要得多。所以孟武伯问孝,子曰:“怙恃惟其疾之忧。”是的,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的立场就不会受到怙恃的微词,唯有疾病,是天灾,很难由人力节制,是怙恃和孝子都没有法子的。这种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重造成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怙恃,不成损毁。”所以自然的病症成为怙恃也是孝子最力所不及和担忧的事务。此外,孔子还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怙恃皆弟之言。”对于怙恃对自己孩子的观点,历来都被认为有主不美观的成分,可是人们不会对孝子怙恃对孝子的观点有思疑和欠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阿谁时代是巨匠很正视而且有目共睹的,若是是公认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必然的示范浸染,成为道德表率式的人物。此时,就连怙恃家人也酿成了“孝”的看管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参考的。由此可见,孝在那时已经被晋升到了一个若何的高度。
再次,孝道对政治能够起到浸染。除了间接地从孝到忠,孝道还可以淳化社会风气,教化公共,安靖社会。或曰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在家族里对长辈的进献,对兄弟的爱护,可以维护一个家族的正常顺序,这是有利于社会安靖的,当然是为政的一个体例。孔子还诠释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在他看来,倡孝现实上就是一种用德性来影响政治,浸染于社会与苍生,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是以,孔子及儒家主张用孝教化苍生。“教平易近亲爱,莫长于孝;教平易近礼顺,莫长于悌。”(《孝经•广要道章》) 对人们“ 教以孝,所以敬全国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 所以敬全国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全国为人君者也。”(《孝经•广至德章》) 这样社会就会不变, 形成“ 平易近用亲善,上下无怨”的场所排场。《孝经》可谓儒家经典,虽然直接领受孔子的思惟不多,但《孝经》对孝的思惟的剖析可以说是担任了孔子的传统,又生发开来的。出格关于孝和政治的关系,很好地担任了孔子的设法。先秦儒家孝道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使先秦儒家孝道思惟在中国社会舞台中饰演了一个极其主要的脚色,从汉往后“以孝治全国”的名目贯串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我认为,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孝廉的政接应该就是儒家孝学说影响巨年夜的有力证据。举孝廉之人,直接为官,看来孝真是与政治不成朋分了。到了元明清时代,良多文人创作的戏曲和小说更是浮现了用孝来教化公共的思惟倾向。好比《琵琶记》、《任孝子登时成神》等等。

转贴于 公文网 http://www.haosc.cn

最后,《论语》中提到,孝不仅是生育,仍是死葬,不仅是对人生前的尊敬,更是对死后亡灵的尊敬,慎终追远,这才是孝的完结。好比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的“违”应指的是违反礼仪。就是说不管长辈是否在世都必需按照礼仪来侍奉他们。对于死去的人,子曰:“父在,不美观其志;父没,不美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杨伯峻将“道“诠释为父辈合理的工具,激发了学者的争议,有人认为,三年不改,莫非跨越三年就可以把合理的工具改失踪吗?我感受这是钻牛角尖,孔子说过,驯服并不是孝,这里理当采纳杨的诠释,即在父丧的三年之内,尊敬父辈遗留下来的合理的教义,三年之后,可以添加或者按照具体要求进行修订,可是对合理的工具至少保证三年的不转变。没有什么对错只之分,只不外时移事易,看待分歧的事务必然有分歧的正确提防。对于丧葬的礼仪,孔子认为并不是越盛大奢靡越是孝。正如前面所说,孔子正视的是心,而非物质。同样在论语中,他说:“礼,与其奢也,凝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儒家在强调“ 哀戚”的神采,必需是发自心里的忧伤,就是对死者最年夜的祭奠。同时,儒家又认为这种悲哀之情是有节制的。要“致乎哀而止”(《论语•子张》) 要有三年之祭,“父在不美观其志,父没不美观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但“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而对于丧祭之事,孝子必需恭顺严厉, 孔子说:“吾不与祭, 如不祭。”(《论语•八佾》)“ 凶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表达了在祭奠时对前辈要虔敬。
可以看出,虽然在《论语》中,只有十九处明晰地提到了“孝”,可是那些关于祭奠、关于忠、仁的阐释也是跟孝不成朋分的。从以上的剖析,我们不难理解,“孝”乃是研究孔子甚至儒家思惟绕不外去的一条主要线索,从《论语》到《孟子》、《荀子》和孝经,以及后世诸多的儒学经典,都清楚地记实了“孝”的成长轨迹。无怪乎有学者认定,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孝的文化。当然在谈到孝道的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轻忽过度绝对、片面地愚孝和古板遵守儒学教义对平易近族精神的危险,对于每一种思惟,我们都理当谨严和警戒,连结客不美观的研究姿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6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父在,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于父之道长期地不加以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第2个回答  2010-10-06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孝,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3个回答  2010-10-07
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