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中华新韵写古诗容易被称为老干体和打油诗

如题所述

老干体与打油诗、规格诗是一脉相传,基本成分相同而主要特征有别,它们都是以疑似格律诗词面世。
规格诗就是从外表看,字数、结构很像格律诗词,而平仄不对、押韵错误,就是平仄、押韵对了,但内容空洞无物,有规格没格律。
打油诗可以是格律诗,也可以是规格诗,但它还是比较注重诗词的韵味,大多数符合格律,多有俚语、俗语、谑语,给人感觉有点油里油气不大正经的样子,其实包涵了不少讽刺、幽默的韵味。打油诗发源于以诗赋取士的中唐时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也喜爱作诗,其代表作是这样写的:“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名《咏雪》而通篇无一雪字,看来他还是动过一番脑筋的。诗虽不怎么样,但能把大雪纷飞的情境如实地反映出来。人们把这种类型的诗通通归类为打油诗。
而老干体出自规格诗、打油诗,但更有自己的特色,就是貌似老干部做报告大道理一套套,而实际内容一点都没有的疑似格律诗词,即规格诗词,但它比打油诗少了些油味,比规格诗多了些豪言壮语甚至是口号。就像著名诗人郭沫若同志后期的诗词,如《宇宙充盈歌颂声》就是一首规格诗,典型的老干体。诗曰:
国庆年年益光辉,今年又有新景象。
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天安门广场。
广场浩荡人如海,丰碑巍峨天变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2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老干体或打油诗,和用什么韵毫无关系,即便用古韵,该是老干体的还是老干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