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题所述

1、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谈到优化教学过程的标准,就强调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要看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耗是否是最优值。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在80年代《行动计划》中也强调:“教学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必须合理使用。教师必须按照课的重要性分配教学时间。”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否优化,不能单看教学效果好不好,还要看教学时间是不是符合规定的标准。我国有些教师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提出“向40分钟要质量”,并且已经积累一些经验。

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布鲁纳指出:“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他还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通过知识的联系和系统整理可以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识间的联系。因此,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美国奥苏贝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前要及时唤起与当前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特别是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3、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

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

4、教师要重视修炼自己的语言

首先,教师语言应具有儿童特色,但"儿童特色"并不是儿童腔,而是要贴近童心。教师用贴近童心的语言与儿童进行交流,如此一来,春风何愁不化雨,"润物"自然"水到渠成"了。教师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贴近童心呢?注意“甜、慢、短、精、新、活”这六个字。

扩展资料:

对数学老师个人而言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有工作激情、工作方向、工作方法、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懂得劳逸结合、良好的工作习惯。对管理者或企业来说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有施行科学的工作计划、引进适用的新设备、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

工作效率,一般指工作产出与投入之比,通俗地讲就是在进行某任务时,取得的成绩与所用时间、精力、金钱等的比值。产出大于投入,就是正效率;产出小于投入,就是负效率。工作效率是评定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求正效率值不断增大。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看工作效率的高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备课既要备书本,也要备学生.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将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家乡风景图片,引出新建的麒麟山公园有一块绿地,为了美化环境,用平分绿地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是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巧设问题的情景,科学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因为导入是整节课的序幕,好的开头也意味了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在导入新课时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建立自信心.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创设情景用平分绿地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能很快地进入预设的学习状态,学生在这一情景中直观感受到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大小相等,从中体会到一个三角形面积与所在长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给探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开启思路.然后启发: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三角形,还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来帮助解决吗?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已学过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知识通过转化、迁移,使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简单化”“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探索新知时教师能鼓励学生自学尝试,合作讨论—进行自主学习.比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设计两个活动,活动一,是通过拼摆,发现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活动二,是通过剪拼,发现可以把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的一半;最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能尝试了自学让学生参与操作动手拼摆、剪拼,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精神,提高学习效率.从而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梯形面积和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在前面的图形教学中,学生学会了运用折、剪、拼、量、算等方法探究有关图形的知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教学时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题 课堂 反思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山城中心小学 林小梅 我校承担的福建省漳州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城乡协作的教研意义和策略研究》,在省、市、县各级领导与专家的指导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我们围绕“理论性”、“目标性”、“探究性”、“实效性”、“创新性”的总体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推进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与城乡协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构建了课题、课改与课堂“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城乡协作的教研意义和策略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应用性研究课题,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的研究,是促进城乡教师用研究的意识、科学的方法、反思的精神来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研究.因此,这项课题对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努力地加强课题组理论学习 尽管这个课题具有实践性的特征,但必须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因此,我们学校在研究过程中,努力寻求理论支撑,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指导课题研究.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来加深对城乡协作的教研意义和策略研究,在课题与课改之间找到了结合点. 首先,我们注重教师的理论学习,引导教师深刻理解和掌握新课程基本理论.我校提出了教师每学期“读一本专著”、“摘抄2万字学习笔记”、“写1万字学习感悟”的基本要求,采取“理论讲座”、“专题论坛”、“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习深度和广度,增强学习实效.其次,我们注重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的理论学习往往存在着“为学习而学习”(任务式学习,停留在抄抄笔记上)、“泛学习”(没有指向,看到什么学习什么,什么新鲜学习什么)、“低效学习”(学到的不能理解,不能应用于实践)等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采取 “开课式”“评课式”、“研讨式”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促使教师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知道年轻教师开课送教下乡,通过具体的一节课学习,听、评结合在一起.“研读式”主要是引导教师有目的读书、思考问题. 有效的理论学习促进了教师有效的课题研究,我校教师通过几年的课题实验,能够把新课程基本理念自觉地转化为教学行为,能够自如地运用新课程理论指导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题研究 我们认为,开展课题研究主体是教师,主阵地在课堂.《城乡协作的教研意义和策略研究》这项课题更应该立足于课堂,从课堂教学中获取鲜活的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透视、分析、反思、提炼,这就是课题实施的主要流程和主要方法.因此,我们学校进行的小学数学案例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从课堂教学中挖掘资源进行有效研究. 要进行小学数学案例研究,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反思是教学案例研究的关键,反思是课题研究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不具备反思能力也就不会研究,反之,学会了反思也就学会了研究.故此,我们把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作为这项课题的主要环节或主要方法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 我们学校在近几年中主要围绕“什么是反思”、“教师怎样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什么特点”、“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进而提高了教师课题研究的水平.下面采撷几则我校教师的教学反思,以示教师的研究水平状态.我们在送教下乡的教研,老师们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也及时地进行反思. 李丽婷 老师教学《除法》的反思:用数学是发展数学的需要,是学习数学的 归缩.这节课中,在学生了解了除法算式的含义后,我将知识面进行拓展,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生活中除法计算的问题,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转化.在学生知道了除法算式的同时,我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说出算式的含义,这对学生是一次掌握知识的检验,也是学生所面对的一种挑战,因为只有在真正理解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这一点.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和合作交流的平台,不仅有效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真正得到了发展. 简兰芬教学《掷一掷》的反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了“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我设置的“摸球游戏”、“掷骰子游戏”,让学生凭借直觉,猜测可以摸到几号球,估计 老师、学生谁会赢等.有了预测后,又组织学生通过实验验证预测.在实验中,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等一系列方法,经历了数学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即凭借数学直觉,提出各种猜想,再进行实验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姑且不论学生发现的数学事实的多与少,但他们确实理解了事件出现的可能性、随机性,积累了关于预测可能性的经验.养成了直觉引路、分析求解的良好思维习惯,从而使所获知识有了更大的智慧价值.可以断言,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方法与数学思维方式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韩秋萍 老师教学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课标提倡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这引起了教师的充分注意.目前普遍存在的评价形式是发红旗、发奖品,或者是“ 棒,棒,你真棒!”,过分使用这种评价形式引起了负面影响.我认为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本身有一个内部心理评价过程,即评价自己做得对不对,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内部评价展示出来,自己说出解决问题的理由、过程.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学生互相评价,评价他做得对与不对,有什么道理,使评价成为推动学生探究的动力.本课通过“巧”与不能“弄巧成拙”的大量交流,发挥了评价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数学方法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从以上的教学反思中,可以看出,我校教师用研究的眼光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中成长,并把这份成长带到农村小学,传给农村小学的教师.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8-04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恰当地分析和使用教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一)对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中介,更是小学获取数学知识、开发智力和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不过,教材并等于教师的讲稿。教师在授课之前,还必须深入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正确使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往往呈现一些生活、学习现象和事实,不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数学活动,因此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数学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以情激趣,以趣导思。让学生的注意指向新知,并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数学课的引入不但要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要选准新知识生长点,提供诱因,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三、设计活动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数学知识学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的给予还是自身探求而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活动效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有所发现,并能对自己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环境,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探索性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归纳、1/2页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水平。例如,教学第七册《可能性》时,我为学生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生动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抽奖、摸球、涂色、抽签等。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
四、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让每个学生明确讨论的内容、要求之后,可采取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以4---6人一组为标准,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别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全班分小组讨论之时,教师关心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同时有重点地参与一、两个小组的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帮助,共同商讨,不仅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热情高涨,教师应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开展组间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示自我,肯定学生的独到见解和鼓励学生的相互争辩。通过议论,争辩,让学生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加评价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这种形式的交流,对于摄取信息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肯定;对摄取信息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启发、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必然更会学习,更喜欢学习,学习信心也就更足。
五、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提高师生友好互动的有效性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相互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为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1.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2.教师在上课期间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