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修论述道德的起源及形成过程

大一思修论述道德的起源及形成过程

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

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使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道德的产生是生物适应性演化和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创化的共同结果,既是客观实在的生理基础(人性和基因基础)和自演化机制所致,也是人的主体意识性和目的性的创化机制所致,其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存发展,现实价值源于人过好生活的需要。

由此出发以新的视角阐述了道德演化与宗教、法律、制度等现象的关系以及道德的目的、存在的价值、评价标准、阶级性、历史性、普世性等一系列问题。

扩展资料:

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道德定律与自然定律或逻辑定律不同,它不是一个百分之百确定的定律,这是由于道德定律对应的题材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所以也有人因此怀疑道德定律是否存在。

一个有教养的人只寻求与题材的确定度相匹配的定律,对于道德定律不可强求其确定度,关于道德的知识只要有助于我们的活动或实践也就足够了。

凡是人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某种幸福,区别在于幸福的种类和完满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动既然是一种活动,当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为了追求某种幸福。

人类的灵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个部分,即营养和繁殖的部分,感觉和欲望的部分,心灵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与实践和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类灵魂中感觉和欲望部分的幸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1-02
道德的起源有两大动力因素:

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使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目的。

儒家学说,特别关注道德起源问题,并形成了三大流派的思想:孔子、《中庸》、《易传》作者的天命说;孟子的四端说;以及荀子的圣王制礼说。先秦儒家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充分肯定了道德对人和社会的价值,对我们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道德的产生是生物适应性演化和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创化的共同结果,既是客观实在的生理基础(人性和基因基础)和自演化机制所致,也是人的主体意识性和目的性的创化机制所致,其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存发展,现实价值源于人过好生活的需要。由此出发以新的视角阐述了道德演化与宗教、法律、制度等现象的关系以及道德的目的、存在的价值、评价标准、阶级性、历史性、普世性等一系列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23
社会的他律性需求与个体的自律性需求。前者是道德产生的外在吸引力,是道德产生的宏观整体要求,后者是道德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道德产生的微观人性基础;前者是外显的、表层的因素,后者是内隐的、深层的因素;前者使道德产生之后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即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后者使道德产生后呈现出目的性的特点,即道德以协调人的内在需求和完善提升人的品质为
第3个回答  2020-01-20
道德的起源起源于,你内心是站在良心这边,还是站在钱那边,如果你站在良心这边就是有道德的人,站在钱和欲望内边就是没有道德的。
第4个回答  2019-12-23
科学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信任,然后慢慢的就累积出来形成一个体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