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处方的书籍评价

如题所述

坦言市面上许多作品属“戏说”——
46岁却开始学心理学并在四年后拿到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以女作家毕淑敏名字命名的心理诊所开得如日中天——然而,在日前新作《心灵处方》面市接受记者专访时,毕淑敏透露,一年前她已彻底告别了心理咨询师的生涯,再次向作家身份回归;问其原因,竟是“来访者太多,让人产生了精卫填海般的绝望”,于是她重新拿起了笔,推出了这本《心灵处方》。
■带着“心理散文”重返文坛
记者: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您的消息了,介绍一下最近这部作品吧。
毕淑敏(以下简称“毕”):《心灵处方》选取的都是和心理有关的散文。这个书名最早是香港三联书店起的。去年香港三联书店曾经出版了我的一本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心灵7游戏》,销售非常好。后来他们把我的另一本书《我的成长我做主》的版权也买断并出版了,还跟我说,要把我的作品中有关心理的散文单独成集,名字就叫做《心灵处方》。没想到这次作家出版社也有此意,而且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在和香港三联书店商量后,两个出版社都分别以《心灵处方》为名出了书,虽然都是有关心理的散文,但选取的篇目和内容并不相同。
记者:您的新作起名为《心灵处方》,医学上的处方有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之分,您的这个心灵“处方”偏向哪个“科”?
毕:历史上最早的医生是“全科”的,在神农尝百草时,并没有各种“科”之分,只是后来细化了。心理学是门年轻的学问,从1900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开始,到现在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虽然至今已有800多种流派,但划分并不那么细致。我师从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流派,也就是说,我相信人生是美好光明的,人性中主要的方面,有希望的部分会比幽暗的部分更强大。这些理念在我的散文中一直会不断地呈现,但并不是说,我看不到黑暗,而是因为黑暗的存在,才更让人知道和珍惜阳光的温暖和光明。
■市面上有关心理学的书多属“戏说”
记者:目前市场上流行各种有关心理方面的书,您觉得《心灵处方》和它们有什么不同?
毕:市面上有很多探讨心理方面的书,这证明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心的健康,希望深入地探索自己,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不过,有很多书是属于“戏说”,像一些星座、性格测试之类的“趣味心理学”,其实只是供人莞尔一笑的。
记者:您的这些散文是怎么写出来的?
毕:我的散文源自内心的激动,就像最近,我可能会写一篇齐达内应该怎么办的文章,其实我不是球迷,世界杯比赛我一场没看过,在齐达内撞人事件之前我不知道他是谁。但这件事发生了,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会想,齐达内撞人的时候,在想什么。为此,我专程找齐达内的传记来看,还天天盯着凤凰卫视,希望能看到他的表态。关于这个事件,起因有无数个版本,但马特拉齐一定是污辱了齐达内家的女眷。
一个男性,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愤怒反应是来自人的一种深刻本能,所以他采用了一种原始手段,第一时间给对方教训,让他杜绝了这种念头。但其实作为一个现代人,还是有其他应对心理模式的,马特拉齐的话,除了表明他的下流无教养,人品拙劣外,并不可能变成现实。而且我知道齐达内虽然生于法国,但他是阿尔及利亚人后裔,所以我也想探讨他的内心,对于法国的认同感有多少。像这样类似的事情,我会在散文随笔中写出来。
■心理诊所来访者太多让我绝望
记者:《心灵处方》里的散文里面所写的一些小故事跟你在诊所的工作有关吗?
毕:是的,有一部分是我在诊所接待来访者,被他们所谈的故事触动而写的。但根据心理咨询师保护当事人的职业操守,这些故事都已经过强烈的变形,只抽取其中的典型和普遍意义,所以,不可能让人指认出故事的原型是谁。
记者:您是在46岁将创作全部放下,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读书,并和朋友合开了“毕淑敏心理诊所”,成功转型成了注册心理咨询师。但为什么在一年前却放弃了呢?
毕:主要是来的人太多了,开始还主要是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后来甚至有不少外地的来访者,他们坐着飞机过来,从机场直奔诊所,50分钟的咨询做完后,又直接从诊所到机场,返回家中。很多来访者直接提出希望由我来做咨询,说如果我没有时间,他们可以等。结果不少人从11月份开始预约,到了第二年3月份还在等。这种扑面而来的巨大的信任让我感动,但也让我有一种绝望的感觉,觉得自己无法应对。因为心理治疗是不可能批量生产的,我也没有什么潜力可挖,就算不休息,一天最多也只能接待六到八个人,而且很多治疗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我感觉自己就像精卫填海,虽然不辞辛劳,但海却在一天天地扩大。以前,我光知道没有市场是要垮台的,现在才发现,太有市场也会垮台。
记者:在诊所如日中天的时候,您却急流勇退,这在经济上不是一笔大损失吗?
毕:经济利益本来就不是我开诊所时所考虑的目标。当时,在经过两年多的硕士、两年多的博士课程的学习后,我很想试试,我所学的东西是不是确实能帮助别人,于是,朋友们一商量开诊所,我就加入了,完全没有经济方面或为以后积累素材等方面的考虑。之所以用我的名字开诊所,是因为在工商注册核对名称时,几次都发生重名,所以朋友们对我说,干脆用你的名字得了。开始还以为不会有人来,因为心理治疗没有报销,也不可能公费,没想到后来竟然变得那么火。
这段心理咨询工作让我对人性有了更丰富的了解,一方面,使我对人性越来越充满敬畏之情,有许多看似普通的人,其实,背后都有着无法穷尽的丰富和生动的一面。另一方面,也使我变得更加谦虚。
■17岁时立下的志愿至今没有改变
记者:您的代表作众多,《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但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无一例外都是关于生命、死亡的,您为什么对这两个古老话题比较感兴趣?
毕:我之所以关注生命与死亡,原因始于我在西藏阿里的冥想。那时我还只有17岁,之前我的家庭条件在那个年代算是很舒适的,这令我很有些娇生惯养的味道,而阿里在西藏是最艰苦的地方,大雪封山,交通不便,常常八个月、十个月吃不上菜,这种极端的自然环境使我产生一种本能的震惊和恐惧,让我从城市——这个社会关系最复杂的地方走了出来,站在了它的对立面——单纯的自然。而且那时候我虽然年纪小,但由于参与抢救病人,死亡已经成为可以亲密接触的东西。
百无聊赖的时候,我就常常坐在山坡上,面对蓝天苍穹,一个人发呆,我思索了很多能拿出来思索的问题,不过想得最多的就是我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我想,生命随时可能中断,我一辈子要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另外,也尽可能地给别人带来快乐,让世界变得稍微美好一点。这个17岁时立下的志愿,至今没有改变。以后我所经历的一次次重大选择,为什么写作,为什么去学心理学,为什么开心理诊所,为什么又回来写作,都与这个志愿有关。
■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困惑如何解决?
记者:您的散文给人的心灵开处方,教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感情伤害和成长过程中的彷徨,在困境中找回自信,您自己也会有痛苦或困惑的时候吗?您是如何解决的?
毕:我当然也会有痛苦和困惑的时候。因为理论上知道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办,和实际上能否做到有时是两回事。不过,我相信不管是痛苦还是困惑,都会找到一个出口和方向的,我不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被痛苦和哀伤吞噬。如果实在不能解决的话,我会把它们珍藏起来,毕竟快乐和痛苦都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只要其中一部分而不要另一部分,有痛苦,说明生命还充满了鲜活的感知力。
记者:重新回归写作后,您目前有什么创作计划?
毕:经过前一阶段的蓄积,我目前应该是注意力和创造力都非常饱满的阶段。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在写一个长篇,是一个有关心理医生的故事。估计年底以前可以完成,此外,还有一些中短篇的写作,也在进行之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05
坦言市面上许多作品属“戏说”——
46岁却开始学心理学并在四年后拿到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以女作家毕淑敏名字命名的心理诊所开得如日中天——然而,在日前新作《心灵处方》面市接受记者专访时,毕淑敏透露,一年前她已彻底告别了心理咨询师的生涯,再次向作家身份回归;问其原因,竟是“来访者太多,让人产生了精卫填海般的绝望”,于是她重新拿起了笔,推出了这本《心灵处方》。
■带着“心理散文”重返文坛
记者: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您的消息了,介绍一下最近这部作品吧。
毕淑敏(以下简称“毕”):《心灵处方》选取的都是和心理有关的散文。这个书名最早是香港三联书店起的。去年香港三联书店曾经出版了我的一本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心灵7游戏》,销售非常好。后来他们把我的另一本书《我的成长我做主》的版权也买断并出版了,还跟我说,要把我的作品中有关心理的散文单独成集,名字就叫做《心灵处方》。没想到这次作家出版社也有此意,而且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在和香港三联书店商量后,两个出版社都分别以《心灵处方》为名出了书,虽然都是有关心理的散文,但选取的篇目和内容并不相同。
记者:您的新作起名为《心灵处方》,医学上的处方有儿科、妇科、内科、外科等之分,您的这个心灵“处方”偏向哪个“科”?
毕:历史上最早的医生是“全科”的,在神农尝百草时,并没有各种“科”之分,只是后来细化了。心理学是门年轻的学问,从1900年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开始,到现在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虽然至今已有800多种流派,但划分并不那么细致。我师从的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流派,也就是说,我相信人生是美好光明的,人性中主要的方面,有希望的部分会比幽暗的部分更强大。这些理念在我的散文中一直会不断地呈现,但并不是说,我看不到黑暗,而是因为黑暗的存在,才更让人知道和珍惜阳光的温暖和光明。
■市面上有关心理学的书多属“戏说”
记者:目前市场上流行各种有关心理方面的书,您觉得《心灵处方》和它们有什么不同?
毕:市面上有很多探讨心理方面的书,这证明人们越来越关注内心的健康,希望深入地探索自己,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不过,有很多书是属于“戏说”,像一些星座、性格测试之类的“趣味心理学”,其实只是供人莞尔一笑的。
记者:您的这些散文是怎么写出来的?
毕:我的散文源自内心的激动,就像最近,我可能会写一篇齐达内应该怎么办的文章,其实我不是球迷,世界杯比赛我一场没看过,在齐达内撞人事件之前我不知道他是谁。但这件事发生了,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会想,齐达内撞人的时候,在想什么。为此,我专程找齐达内的传记来看,还天天盯着凤凰卫视,希望能看到他的表态。关于这个事件,起因有无数个版本,但马特拉齐一定是污辱了齐达内家的女眷。
一个男性,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愤怒反应是来自人的一种深刻本能,所以他采用了一种原始手段,第一时间给对方教训,让他杜绝了这种念头。但其实作为一个现代人,还是有其他应对心理模式的,马特拉齐的话,除了表明他的下流无教养,人品拙劣外,并不可能变成现实。而且我知道齐达内虽然生于法国,但他是阿尔及利亚人后裔,所以我也想探讨他的内心,对于法国的认同感有多少。像这样类似的事情,我会在散文随笔中写出来。
■心理诊所来访者太多让我绝望
记者:《心灵处方》里的散文里面所写的一些小故事跟你在诊所的工作有关吗?
毕:是的,有一部分是我在诊所接待来访者,被他们所谈的故事触动而写的。但根据心理咨询师保护当事人的职业操守,这些故事都已经过强烈的变形,只抽取其中的典型和普遍意义,所以,不可能让人指认出故事的原型是谁。
记者:您是在46岁将创作全部放下,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读书,并和朋友合开了“毕淑敏心理诊所”,成功转型成了注册心理咨询师。但为什么在一年前却放弃了呢?
毕:主要是来的人太多了,开始还主要是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后来甚至有不少外地的来访者,他们坐着飞机过来,从机场直奔诊所,50分钟的咨询做完后,又直接从诊所到机场,返回家中。很多来访者直接提出希望由我来做咨询,说如果我没有时间,他们可以等。结果不少人从11月份开始预约,到了第二年3月份还在等。这种扑面而来的巨大的信任让我感动,但也让我有一种绝望的感觉,觉得自己无法应对。因为心理治疗是不可能批量生产的,我也没有什么潜力可挖,就算不休息,一天最多也只能接待六到八个人,而且很多治疗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我感觉自己就像精卫填海,虽然不辞辛劳,但海却在一天天地扩大。以前,我光知道没有市场是要垮台的,现在才发现,太有市场也会垮台。
记者:在诊所如日中天的时候,您却急流勇退,这在经济上不是一笔大损失吗?
毕:经济利益本来就不是我开诊所时所考虑的目标。当时,在经过两年多的硕士、两年多的博士课程的学习后,我很想试试,我所学的东西是不是确实能帮助别人,于是,朋友们一商量开诊所,我就加入了,完全没有经济方面或为以后积累素材等方面的考虑。之所以用我的名字开诊所,是因为在工商注册核对名称时,几次都发生重名,所以朋友们对我说,干脆用你的名字得了。开始还以为不会有人来,因为心理治疗没有报销,也不可能公费,没想到后来竟然变得那么火。
这段心理咨询工作让我对人性有了更丰富的了解,一方面,使我对人性越来越充满敬畏之情,有许多看似普通的人,其实,背后都有着无法穷尽的丰富和生动的一面。另一方面,也使我变得更加谦虚。
■17岁时立下的志愿至今没有改变
记者:您的代表作众多,《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但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无一例外都是关于生命、死亡的,您为什么对这两个古老话题比较感兴趣?
毕:我之所以关注生命与死亡,原因始于我在西藏阿里的冥想。那时我还只有17岁,之前我的家庭条件在那个年代算是很舒适的,这令我很有些娇生惯养的味道,而阿里在西藏是最艰苦的地方,大雪封山,交通不便,常常八个月、十个月吃不上菜,这种极端的自然环境使我产生一种本能的震惊和恐惧,让我从城市——这个社会关系最复杂的地方走了出来,站在了它的对立面——单纯的自然。而且那时候我虽然年纪小,但由于参与抢救病人,死亡已经成为可以亲密接触的东西。
百无聊赖的时候,我就常常坐在山坡上,面对蓝天苍穹,一个人发呆,我思索了很多能拿出来思索的问题,不过想得最多的就是我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我想,生命随时可能中断,我一辈子要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另外,也尽可能地给别人带来快乐,让世界变得稍微美好一点。这个17岁时立下的志愿,至今没有改变。以后我所经历的一次次重大选择,为什么写作,为什么去学心理学,为什么开心理诊所,为什么又回来写作,都与这个志愿有关。
■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困惑如何解决?
记者:您的散文给人的心灵开处方,教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感情伤害和成长过程中的彷徨,在困境中找回自信,您自己也会有痛苦或困惑的时候吗?您是如何解决的?
毕:我当然也会有痛苦和困惑的时候。因为理论上知道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办,和实际上能否做到有时是两回事。不过,我相信不管是痛苦还是困惑,都会找到一个出口和方向的,我不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被痛苦和哀伤吞噬。如果实在不能解决的话,我会把它们珍藏起来,毕竟快乐和痛苦都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只要其中一部分而不要另一部分,有痛苦,说明生命还充满了鲜活的感知力。
记者:重新回归写作后,您目前有什么创作计划?
毕:经过前一阶段的蓄积,我目前应该是注意力和创造力都非常饱满的阶段。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在写一个长篇,是一个有关心理医生的故事。估计年底以前可以完成,此外,还有一些中短篇的写作,也在进行之中。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