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良的人生履历

如题所述

刘锡良,1928年6月6日生于河北省深县大寺家庄。父亲毕业于天津直隶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系(即河北工学院前身),后在天津裕元纺织有限公司做技术工作。刘锡良1947年高三毕业,当年考入天津私立工商学院(后改名津沽大学)土木系,由于入学考试优异,获得特殊奖学金,解决了他经济上的困难。大学四年期间,他一直考试第一名。1951年,他在津沽大学毕业,留校做助教。在大学期间,正是天津解放前后。马沣教授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甚高,给刘锡良留下了深刻印象。马老师上课只带一本书、几只粉笔,用英语讲课,写英文笔记,讲得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刘锡良做了详尽的笔记,至今仍保存着。1948年下半年,天津即将解放,马沣老师不顾战火纷飞,仍给学生留下“单数应用力学习题”的作业,因为解放战争的炮火,多数同学并未完成这一作业。然而,刘锡良却利用在家躲避战火之机,完成了包括双数的全部作业。天津解放,刘锡良把全部作完的习题交出,同学们十分惊讶!马沣老师看到刘锡良的作业兴奋之极,推荐他给同学们补习讲课,使全班同学补考均达及格。
1952年院系调整,刘锡良来到天津大学做助教。1952年10月至1954年9月,刘锡良被派往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1954年10月转入清华大学土木系,1955年10月他作为清华大学第一届钢结构研究生毕业,毕业论文题目是《高层钢结构》。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国内第一个提出高层钢结构问题的论著。论文受到答辩委员会主席茅以升,评卷人蔡方荫教授以及指导人苏联专家的好评。1956年参加天津大学副博士预试,获得优秀成绩。之后一直到1979年,在天津大学土木系钢结构教研室任讲帅、室副主任、代理主任。1979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任天津大学钢结构教研室主任、钢结构研究室主任。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他为结构工程博士生导师,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1984年以来,他一直兼任天津空间网架结构开发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在土木工程界,都晓得刘锡良教授在全国有”十个第一”之称,足见他在科学上的敏感性。
①1955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刘锡良的研究生论文选了(高层钢结构》这个题目,阅读了大量文献,写出论文,受到茅以升先生的赞扬。虽然当时建设钢结构的高层建筑,国内经济状况尚不允许,但从发展方向上提出这一课题,在科学和实践上,还是很有价值的。近几年国内已有高层钢结构建筑,并已出版这方面的规范,然而第一位写出高层钢结构论文的却是刘锡良。
②1962年,刘锡良在我目第一个成功地研究设计马鞍形双曲抛物面悬索屋盖。天津大学健身房即是这样悬索结构的建筑,经1976年的大地震,仍安然大恙。
③1965年,第一个研制成功焊接空心球节点网架,并应用于天津市科委礼堂屋盖上。刘锡良阅读了5种文字的外国资料,吸取了国外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克服各种保守思想,冒着“白专帽子”的风险,终于研制成功。在中国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新建的场馆屋盖90% 以上采用了这一科研成果。由于这个“第一”,刘锡良又有“网架先驱、鼻祖、祖师爷”等称号。
④1966年,刘锡良根据自己的科研成果,第一次为大学生开设了网架结构课,并为学生开设了空间网架的毕业设计题目。此后,其他兄弟院校开设空间网架课程都吸取了他的经验。
⑤1970年,在刘锡良的倡议下,天津市建筑学会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网架结构推广小组,刘锡良任组长。在刘锡良亲自带领下,他们向全国建筑情报网提供书面材料,举办讲座,他夜以继日,食住简陋,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推广网架结构。近年来在他影响下,在全国各地成立了推广网架结构的协会、学会、委员会、研究中心等。可以说,20多年来,他为网架结构的普及和推广的建筑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堪称我国网架结构的鼻祖。
⑥刘锡良1979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专著《平板网架设计》,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这部在国外也少见的专著,主要是刘锡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转入地下”秘密写成的。完稿于1976年,又历经三年才正式出版。可见刘锡良是一位多么热衷于科学的人。书中编写了国内外网架的发展和现状,也撰写了刘锡良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在当时计算机尚不普及的情况下,书中简化计算和方法和图表,给设计人员带来方便。各大专院校编写讲义、指导毕业设计、进行科研、设计院搞设计以及编写网架规范,都以此书为主要参考和依据。1984年,在英国萨里大学土木系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上展出此书,获得与会者的好评。该校研究中心主任马考夫斯基教授说,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专著。
⑦ 参加编制首次网架规范。1980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刘锡良是主要编写人。这种规范对指导网架设计与施工起到了重大作用。它不仅是国内第一本,而且在国际上也未见到这样全面的国家制定的规范。
⑧ 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空间网架结构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刘锡良198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此后兄弟院校才陆续招收网架结构方面的研究生。
⑨ 1984年,刘锡良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网架公司,也是全国第一个设计、制造和安装三位一体的联合经济实体,又是教学、科研、开发生产三者相结合的新型专业化企业。
⑩刘锡良培养的研究生数目在同行中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刘锡良教授从198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近年来又招收博士生。目前,他共招收(含已毕业的)研究生近百名,现同时在校学习的就有32名之多,列全国空间网架专业之冠。
在土木工程界,刘锡良教授始终站在科研前列,参加设计了许多大工程。1958年,他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负责桥上部钢梁的设计,用手摇计算机工作,做出显著成绩。l978年,他参加了第8届亚运会体育馆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原拟建在巴基斯但,后因经费困难,改建在印度。刘锡良带领8名学生参加了这一工作,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模型试验,并对施工提出了有力措施。此项工程做到了科学依据可靠、设计先进、施工万无一失,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任务。这一工程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家建筑工程总局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989年,刘锡良又研究成功一种新型装配式正放四角锥网架,除腹杆用圆管以外,可利用小角钢及圆钢等,施工简单,节省钢材。除作了实物模型实验以外,并已用于南开大学体育中心排球馆。现正准备大力推广。在此正放四角锥网架的基础上,刘锡良教授又进一步研究,将其纵向上、下弦杆件去掉,形成一种折板形网架。这种新型式网架已有10余座工程采用,前景广阔。针对圆形平面采用网架有时网格不整齐的情况,刘锡良教授又主持研究成功一种蛛网形网架,进行模型试验成功后用于天津市地铁西南角售票厅,通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刘锡良教授还对网壳结构的弹性拟壳法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国内杂志和国内外会议论文集上。近年来,又对单层网壳结构进行几何非线性和物理非线性稳定性研究,其理论和试验量测都有较大难度。目前正大力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