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发展重工业?

如题所述

中国在过去的历史上,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长期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为了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目标,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着重发展重工业。

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原因包括:

    国家安全: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中国需要建立一定规模的军工产业,发展自己的武器装备和核能技术。

    资源利用:中国在发展初期缺乏大量的外汇和技术支持,因此选择发展本土的重工业,以依赖自己的资源和技术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

    经济发展:重工业是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中国还注重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发展重工业的过程中,中国面临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包括资源短缺、技术不足、环境污染等。但是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并且在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也有了重要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13
(一)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共识的形成 早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毛泽东描绘新中国将“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新中国建立之初,加强重工业的建设与国家的安危、社会的稳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认识。同年,陈云基于“把明年的财经工作方针放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基础之上,与今年放在和平的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完全不同”的主导思想,提出下一年的全国财经工作的指导方针:“战争第一,这是无疑问的。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没有战争的胜利,其他就无从说起。”“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样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以外,应加以削减和收缩。”[5]1952年,李富春、周恩来先后提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6] 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中国要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就必须首先发展冶金、燃料、电力、机械制造、化学等项重工业。9月,毛泽东强调,中国工业建设“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7]。 经历了抗美援朝,建立、发展中国军事工业及其相关的重工业显得更为迫切。1954年6月,“毛泽东在谈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又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7](p.292)要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国家安全决定一切的指向下,“一五”计划期间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确定了军工、煤炭、电力、机械、冶金、石油和化工等重点建设项目。1956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陕西、甘肃就占到40个,占全国重点项目的25.7%。181(二)经济治理经验的不足与仿行苏联工业模式 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基础极其薄弱。194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140亿元,重工业总产值仅为37亿元,轻、重工业比重为73.6:26.4。191而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有生产资料包括动力和原材料,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新中国初建时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的决策者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认为“苏联过去所走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苏联因为建立了重工业,就有了机器制造工业.有了汽车、飞机、拖拉机等工业,就有了现代国防工业,就能使交通运输业、轻工业获得不断的有力的发展,就能使农业获得各种新式机器和化学肥料,迅速地实现农业的集体化。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10]为此,1954年6月陈云指出:“五年计划规定,轻工业投资与重工业投资的比例为一比七点三,即百分之十二比百分之八十八”。[5](P.239) 以苏联工业化模式为样板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次政治选择。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两大阵营对垒的形成。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政府在人力、物力各方面均给予中国极大的援助。1950—1954年,苏联在贷款给中国的同时扩大了设备供应的范围,并对援建项目的厂址选择、施工设计、设备安装、试运行等提供技术指导,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苏联模式。(三)重工业化理论认识与西北人口素质的矛盾 西北地区现代工业建立初期,为加强资源开发,进行了技术装备的配套项目建设,形成了西北地区投资类加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中的加工业成为西北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953—1979年,国家在陕西发展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在甘肃发展石油钻采、炼制、加工装备制造业;还在五省区相应发展了运输机械、凿岩机械、采矿机械、金属切削机床、精密仪器仪表等机械制造业。同时,也发展了轴承、机床电器、各类电机等基础件制造业。这些投人支持了西北地区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支援了全国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全国油田、炼油厂、石油化工企业都使用西北地区生产的产品;全国各电站、电网的建设亦多使用西北地区生产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投资类加工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物质生产技术手段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经济实力的重要方面。而消费类加工业,则直接反映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文化需要的程度。西北地区投资类加工业所占比重很大,机械工业占到37.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06个百分点。陕西一省就占西北加工业的51%以上,甘肃为20。17%,新疆17.32%,连宁夏、青海也分别占5.79%、5.25%。[11]消费类加工业所占比重小,空间分布严重不均。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输出导致区域经济利益的“双重流失”;而消费类加工业的落后,使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利益受到影响,削弱了区域经济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专业技术产业工人。因此,重工业的发展介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之后,高加工度化、高新技术化的发展过程之前。新中国建立初期,西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依靠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投资,但西北地区工人的素质却难以胜任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产生了重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素质低下的矛盾。也就是说,西北地区虽有数以万计的农村劳动力,但却无法提供出满足重工业发展所需的合格工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