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的演唱形式

如题所述

扬州清曲为坐唱表演形式。

拓展资料如下:

扬州清曲是在明清时期流行于扬州一带的俗曲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曲艺唱曲形式,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俗称“小唱”或“唱小曲”,主要流行于江苏省的扬州、镇江和上海等地,用扬州方音表演。

扬州清曲传统上是不化装、无说白和无形体的表演,风格轻便简洁、朴实无华。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音乐,曲调源自当地小调,还包括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富有民间性和地域特征。

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扬州市广陵区扬州清曲传承发展研究会获得扬州清曲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扬州清曲起源于元代的“小唱”,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础上,吸收江淮一带风行的各种俗曲民歌,加以改造和利用,于明代中叶形成的。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所载的小曲名称,大多在扬州清曲中保留着,并成为最常用的曲牌。

扬州清曲发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6)达到了全盛阶段。它无论在音乐曲牌、乐器伴奏方面,还是在曲目唱本方面,都空前地丰富多彩了。它成为当时扬州戏曲、曲艺界最活跃的曲种之一,并以其腔调的细腻、缠绵和抒情著称。

清代嘉庆道光以后,扬州淸曲随着经济的衰退而进入了衰落时期,大批本来是小康人家的城市居民,陷入了生计困境之中,再也没有时间和兴致去看戏、听书、品曲了,由此扬州清曲失去了大批的听众。清曲艺人为了谋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琵琶、二胡,而去从事较容易获得生活资料的新职业。

从晚清到民国时代,由于战争频仍,经济萧条,清曲艺术的处境相当困难。但由于一些清曲艺术家的艰苦努力,还是将清曲艺术保存了下来。抗日战争期间,扬州沦陷,清曲玩友谋生困难,一批名家如周锡侯、魏绍章、王万青等首次在扬州教场老龙泉茶社对外公演,正式挂牌“扬州清曲”。

新中国成立后,扬州清曲艺人除唱传统曲目外,曾编唱过《抗美援朝》、《三女夸夫》等新曲目。1951年前后,一些技艺较高的艺人被扬剧团和曲艺团吸收。扬州市曲艺团建立了专业的扬州清曲队,培养了一批新演员,并编演了《刘胡兰》等曲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