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书的雅称

如题所述

古人对万物的雅称美到极致

《书》

「书」的别称

1、【籍】:书、书册。

“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万章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梦溪笔读·活板》“由是文籍生焉。”——萧统《文选序》

2、【篇】:指书。

“著文为篇。“——《论衡·书说》

“故事绝于常篇。"—《游天台山赋》

3、【集】:汇集单篇作品编成的书册。

“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合而编之。”—《隋书·经籍志四》

4、【卷】古指书的卷轴,今为书籍的通称。

“军书十二卷。”—《乐府诗集·木兰诗》

5、【汗筒】借指史册、典籍。

“虽崇勋懋绩有关於常,素德清规足传於汗简矣。”——《晋书·王湛传论》

6、【汗青】:借指史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汉子陵,晋渊明,二人到今香汗青。”——元·鲜于必仁《寨儿令》

7、【青简】:指青史,史书。泛指书籍。“云毫终日画,青简为谁编?”——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厌从薄校青简,悔别故山思白云。”——唐·白居易《秘书省中忆旧山》

8、【临池】:学习书法谓“临池”“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晋·卫恒《四体书势》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尽萧闲,浴现临池,滴露研朱。——李彭老《高阳台》

9、【韦编】:泛指古籍。“还伤知候客,花景对韦编。”——唐·周弘亮《除夜书情》

10、【黄卷】:指道书或佛经。因佛道两家写书用黄纸。也指书籍。

“耳目何所娱,白云与黄卷。”——唐·皎然《兵后早春登故朝南楼望昆山寺白鹤观亦清道人井沉道士》“黄卷看来消白日,朱经动处引清风。”——明·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

11、【经筒】:比喻博通经书的人。“腹便便,'五经'等。”——《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

12、【牙签】:指书籍。“绝胜锁向朱门里,整整牙签饱囊鱼。”——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丰》

13、【木牍】:古代用以写字的木简。“牒则木牍一版之称。”——叶德辉《书林清话·书之称叶》

14、【丹铅】:古代点校书籍时所用,后人亦用来借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不如觑文字,丹铅事点勘。”——唐·韩愈《秋怀诗》

15、【巾箱】:指学问著述。“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叹不遇。”——宋·陆游《冬夜读书》

16、【芸编】:指书籍。“天随手不去朱黄,辟蠹芸编细绢香。”——宋·陆游《夏日杂题》诗之五“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元·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

17、【芸帙】:犹芸编。“坐紫苔兮绿绮奏,荫苍松兮芸帙舒。”——明·梁寅《蒙山赋》

18、【芸签】:书签,亦借指书籍。“登诸兰署,辖彼芸签。”——唐·李商隐《为贺拔员外上李相公启》

19、【缥缃】:指书卷。古时常用淡青、浅黄色的丝帛作书囊书衣,因以指代书卷。“词人才子,则名溢於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细帙。”——南朝梁·萧统《序》

20、【帖】:指书卷;书籍。“图陈虎观开细帖,喜动龙颜促讲筵。”——明·张居正《文华殿进讲大宝馈应制》诗之一

21、【缃素】:指书卷、书籍。“旧史堆细素,新经録洞玄。”—明·高启《临顿里》诗之八

22、【绑牒】:书册。

“至於事符细牒,既表祯图,无不云霏雾委,盈简被策。——南朝·梁·沉约《瑞石像铭》“至于孝思可称,仁风茂著,存乎细牌,十一而已。”—唐·王勃《平台秘略论·孝行》

23、【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先生既穷观坟典,又兼综奇秘。——晋·葛洪《抱朴子·遐览》

24、【案牍】:公事文书。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唐·刘禹锡《陋室铭》

25、【瑶帙】:指书套的美称,亦指代书。

“归取家藏瑶帙看,吾翁亦有赠行诗”

——明·郑真《题长淮送别图赠吴兴阮文肃》

26、【玉版】:是指珍贵的典籍。

“周有玉版,纣令胶雨索之,文王不子;费仲来求,因子之。”

——《韩非子·喻老》

27、【玉简】玉质书简,帝王用以封禅、诏告的文书。“便催归玉简侍宸旖,他日归来金莲送。”——明·高明《琵琶记》

28、【方册】:简牍;典籍。

“臣闻古之王政,虽在方册,将崇旧典,必侯圣君。”

——唐·张九龄《贺散表》

29、【方策】:即方册,简册、典籍。

“方策所不书,振古所未闻。“——《宋书·后废帝传》

30、【祸枣灾梨】: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刻板,比喻滥刻无用的书。

“至于交通声气,号召生徒,祸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明末造,标榜多诬,即月泉吟社诸人,亦病未离乎客气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