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诗文和戏曲,哪个发源早呢?

如题所述

艺术的起源,跟人类的审美修养的不断提升,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有直接关系,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传统艺术门类里,诗歌、散文和戏曲,哪个发源更早?

可以肯定地说,散文的起源要晚于诗歌和戏曲,因为散文是在文字产生和成熟以后,才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也就是说,散文是在“仓颉造字”之后才逐步产生,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人,散文的发源距今至多有4000多年历史。

有了文字之后,文学逐渐形成,人们把那些不押韵、不注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为散文。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所有文章,如,《道德经》、《论语》、《庄子》、《孟子》,等等,都被归类为散文之列,它们以论说为主,也叫论说散文。

后来,随着散文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又出现了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散文,称作历史散文或传记散文,以《左传》和《史记》为代表。

再后来,出现了铭文、序文、寓言、游记、论辩、杂说等散文形式,进一步扩充了散文的内涵。

散文出现井喷式发展,无疑是在唐宋时期。

习惯上,把那些注重节奏韵律和排偶的文章,称作“韵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歌、赋、歌词等。

诗歌和戏曲的发源都要早于散文,它们都发源于“上古时代”。上古时代还没有文字,究竟是诗歌起源早还是戏曲起源早?因为没有文字记录,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出来。

历史学家把文字产生以前的时代称作“上古时代”,把上古时代之前统称为“远古时代”,远古时代和上古时代合称为原始社会时期。

诗歌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号子”,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这是历史学家考证的结果。

上古时代虽然文字没有形成,但人们已经产生了语言,日常生活里完全可以用说话的方式来沟通和交流。人们在狩猎、采集、打仗、劳动、驱赶野兽等重大活动里,为了相互加油助威,让整个团队的步伐统一起来,取得更好的成果,就会自发地发出有节奏、有韵律的吆喝声,这种吆喝声被称作“号子”。

随着吆喝声不断被劳动人民进行加工和完善,最终变成了诗歌。诗歌顾名思义,就是那种既能诵读也能歌唱的语言形式,就像《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一样,能唱能读。

诗歌诞生之时,文字还没有形成,诗歌只有语言的发音形式,当文字诞生之后,它们就被记录下来了。可以说,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

中国诗歌发展到鼎盛,无疑是在唐朝。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比较有限,认为“万物有灵”,是万物哺育了人类成长,让人们五谷丰登,平平安安。源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原始人自发地形成了图腾崇拜和天地信仰。

在实施图腾崇拜和天地信仰时,人们都要选择良辰吉日来举办盛大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里,原始人会把自己装饰一番,脸上会用彩色矿石画出鲜艳的图案,穿上奇装异服(相对平日来说),然后载歌载舞,击打着原始乐器,唱着跳着,以肢体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这种原始歌舞就是戏曲的源头。

中国戏曲的成熟期,无疑是在元代。戏曲之所以会在元代成熟起来,跟诗歌和散文在此时期走向衰弱有很大关系。

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都会经历起源、发展、鼎盛和衰落,当一门艺术形式走向衰落时,总会有其它艺术形式雄起,并取代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0-08
昆曲发源的最早,大概是在明朝就兴起来了,传统诗文应该是楚辞最早。
第2个回答  2021-10-08
诗文发源的早一些,在古代的时候很早就已经出现了,而且戏曲当中的很多事情也是根据诗文进行改编的。
第3个回答  2021-10-08
诗歌起源早。世界各民族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体裁是诗歌,以后小说、戏剧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诗歌在文学发展历史上出现最早,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只是到后来诗歌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