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渤海国时代的渤海人,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如题所述

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后,其遗民仍以一个族体的形式生活着。



渤海国(698~926)

由于长时间被异族(契丹和女真)所统治,渤海遗民的风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与他族习俗杂揉共存的特征,汉化趋势尤其明显。

到了金朝后期,渤海人以基本上趋于汉化,等到了金末元初,本族习俗已消失殆尽。

渤海人的衣冠之礼

辽与金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多民族政权,不同民族混居杂处,但又相对集中,共同生活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

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与风俗习惯互为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的文化内涵都悄然发生着变化。



渤海国壁画

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衣冠之制亦分两种:“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

这里的“国服”即契丹本族服饰,按照此项规定,凡任北面官者,无论哪一民族都必须穿“国服”,反之亦然。

因此,在辽朝出任官吏的渤海人,既有穿契丹朝服的,也有穿汉官朝服者的。

国服以窄袍、碟蹼带、靴为主要特征,装饰少而简,与契丹人日常服饰差别不大,活动方便,适于鞍马生活。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辽墓壁画

汉服以纱袍、裙儒、蔽膝、鞋袜为主要特征,佩饰多而繁,注重仪表威严高贵,适于宫廷生活。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

实际上,渤海国人早在唐朝时期就已有汉化的趋势。穿着汉族服饰的现象,在渤海国时期贞孝公主墓葬的壁画中就有反映。



贞孝公主墓壁画人像

到了金末元初,渤海人几乎完全以汉人的习俗取代本族习俗。

当然,在辽朝时期,爱穿契丹服饰的渤海人也不少。

“渤海首领大舍利高模翰兵,步骑万余人,并凳发左枉,窃为契丹之饰”。显然,这是一支“契丹化”的渤海人军队。

有趣的是,在当时的北方地区,“服饰胡化”成为了各族人民的“新时尚”,甚至直接影响到地处南方的宋朝。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

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诏,“京城内近日有衣装杂以外裔形制之人,以戴毡笠子,着战袍,系番束带之类”,“宜严行禁止”。

到了金朝时期,政府颁行髡发易服令,强迫各族人民采用女真族的发式与服饰。

天会四年(1126年)十一月告谕河北、河东各地:

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枉。敢有违犯,即是犹怀旧国,当正典刑,不得错失。付逐处,准此。

其后,剃发易服令在金国推行,不如式者“斩之”。



就是这种发型....

渤海人也不例外,不得不实行髡发易服。

这种违背各族人民意愿强行改俗的政策,必然会遭到普遍的不满和反抗,但正所谓“胳膊拧不过大腿”,各族人民不得不委曲求全,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统治者不再禁止人们穿着汉服,但根据宋人范成大《揽髻录》中记述:

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具化。最为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

到金章宗时期,穿着汉服的人逐渐多起来,甚至女真人开始穿起了汉人服饰.渤海人不出意外,其穿着习惯也应该与女真人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