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句话为何深入人心?

如题所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经典名言,出自明代文学家文天祥所写的《与妻书》。这句话虽然只有十个字,但却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它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与文天祥生前遭遇的境遇息息相关,而这种精神内核又恰恰符合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之道。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句名言之所以深入人心的原因。

“与妻书”写于文天祥临死前几天,他已被元军占领衢州,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他和妻子李必(当时怀孕)进入幽僻之所。在此情况下,文天祥写下了这封长达三十万言的绝笔遗书,这封书中包含了他此生的理想与信仰,也是他这一生所追求的精神境界。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则是其其中一个重要的论述。

这句话传递出的是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以及对于生死的坦然面对。其中,“人杰”是指那些成就非凡的人,他们非常出色,令人钦佩。而“鬼雄”则是指那些勇气过人、不怕困难,甚至不惧死亡的人,他们常被称作“英雄人物”。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便崇尚“圣人、英雄”这一思想,我们的先辈们认为,这种称号不仅仅是荣誉,它是精神的象征,也是振奋人心的力量源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仅仅是对于先贤的崇敬和膜拜,更是对于死后名垂青史的渴望。以夏侯渊为例,他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是蜀汉著名将领赵云的好友。作为一名猛将,他在战场上经常穿梭于重重敌阵,无所畏惧,与敌人搏杀,常常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当他死后,他的名字却被广为流传,成为一代名将;而黄忠、马超等人虽然同为三国时期名将,但他们的名声却没有夏侯渊那么大。

此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还传递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思想。无数先辈们为了追求那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这句话则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为了人性的尊严不懈地努力奋斗,人生无论成败,最后都可以走向辉煌,让我们在心田里埋下一颗追求卓越、勇不惧死的种子。

这句话也渗透着一种积极向上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我们一生中,总会遭遇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而这些挑战就需要我们发扬“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精神,向太阳努力飞翔,即使跌倒、摔伤,也要爬起来,继续前行。

当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也有着它的限制。如何定义一个人是否“杰”、“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而对于后人来说,我们只能通过历史和事实去评判一个人是否达到了“杰”、“雄”的标准。

总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鼓舞人心的名言,它充满了崇高的人生追求、奋斗的理想、积极向上的精神,更兼容着我们民族崇尚“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即使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困难、挑战和时代变化,也要始终保持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势,面对未来的创造和挑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