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背景:《故乡》是鲁迅以农村生活为题材而创作的名篇之一。作于1921年1月,发表于同年5月1日《新青年》第9卷第1号,后来被收入《呐喊》。小说通过“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的描写,反映了旧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可悲变化。尤其是“我”和闰土之间隔了一层深深地沟壑,彼此再也走不到一起。鲁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找寻到一条可以解决先进分子与下层人士之间平等沟通的桥梁,而这不仅仅是在当时辛亥革命后有极大的现实价值,对于当下21世纪的现代人也同样是需要深思的话题。
段落赏析:《故乡》可以用一个字来浓缩,那就是“变”。故乡里的人变了,“豆腐西施”杨二嫂变成了“圆规”,儿时天真活泼的闰土变成了麻木的木偶人。尤其是闰土,文中的他变了更多。
闰土:第一个是身材变了。闰土对于“我”的称呼变了。他与“我”之间的情感的变化。闰土与“我”之间的变化无不深深触动我的神经。都说“万变不离其宗”,究竟闰土的变化是为何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然而怎么也与当时闰土所处的环境逃不了干系。社会大环境改变的不仅仅是外在的,连一个人的内心思想都深深地改变了。劳动人民生活在反动阶级的统治之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受到了种种的打压,社会制度已经成为了人民思想解放的一大阻碍。
我:《故乡》中的我是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而我们大学生显然也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那么闰土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明显就是与我们同辈的已经辍学的玩伴。 现在的大学生与辍学者之间是否也存在了如“我”与闰土之间的尴尬状况呢?不说他人如何,就我自己而言,似乎我也踏上了鲁迅笔下的那条可悲的道路,遇到了那种令人感到悲哀的局面。
杨二嫂:杨二嫂由年轻美丽的“豆腐西施”变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丑陋的“圆规”。杨二嫂的刻薄与人情世故,是旧中国特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造成的, 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问题请及时提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