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和湖北新军同时编练,为何前者成袁私军,后者发动武昌首义?

如题所述

清朝末年,朝廷开始仿照西方军制编练新军。其中,以张之洞编练的湖北新军和袁世凯编练的北洋新军实力最为雄厚。但两支军队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湖北新军倒戈打响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枪声;北洋新军却成为袁世凯威逼清室、胁迫革命的私人工具。

           

张、袁二人练军目的不同袁世凯出身于“累世勋阅”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权欲旺盛,为了追求高官显爵不惜出卖当朝皇帝和维新派,用谭嗣同等志士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袁世凯练兵之初,就将北洋军当作自己攫取政治权势的筹码,即使调任山东巡抚期间,也借口“鲁省军队,非己部曲,感情未易融洽”,要求率部分军队前往。相较而言,张之洞虽然也出身于仕宦之家,却走的是传统科举之路。不满14岁考上秀才,27岁题名探花,从翰林院编修开始登上仕途,曾担任多省乡试考官、学政等职。中法战争期间他署理两广总督,饱尝军火装备依赖洋人的心酸苦涩,开始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可见,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大规模展开以练兵为主的新政,更多是因疆臣的守土职责和对外患加剧的担忧。

           

张、袁二人所选将领不同练军期间,袁世凯张之洞的做法似乎相同,除初期吸收了少数旧军将领外,两军将领多选自武备学堂学生和回国的军事留学生,士兵皆按“募兵格式”严格挑选。但袁世凯选将只限自己掌握的北洋学堂毕业生,即使是留学生,也只吸收自己派遣的,非北洋保荐的士官生回国后,很难插足北洋军。结果,北洋系将领均出自本门,在组织上逐渐形成一个严密封闭的军事集团。慈禧太后去世后至武昌起义爆发前,袁世凯一度免职还乡,清朝廷安排吴禄贞等多名留学生进入北洋军,担任统制等要职,被“小站旧人”大加掣肘,根本“不能由他指挥如意”。可见北洋新军内部控制之严密,对外来人员排斥之深。张之洞的湖北新军将领则唯才是举、来源广泛,将领阶层容易接触外来新鲜思想,观念相对开明。

           

两军兵源素质不同袁世凯招募北洋军的作法是:一面招募新兵,一面改编旧军。北洋六镇中,第2、3、6镇以新兵为主,第1、4、5镇以改编旧军为主,其中,第1镇原是京旗常备军,满营都是八旗满人;其余两镇兵士也都是从原淮军中精选而来,因此,所谓的北洋新军六镇实乃半新半旧,自身就与清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之洞起初也曾尝试改编旧军,但湖北毕竟不是重兵防守的京畿地区,旧军人数少、素质差,“操练未见起色”后,即“令全行裁撤”。从此,他基本放弃改编旧军,一心一意招募新兵,并逐年增加招兵名额,这样募集的新兵大多是质朴强健的青年,没有旧军那么浓厚的陋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7
是两个领导者的思想不同,一个侧重忠孝节义、功名利禄之类,另一个侧重强调对国家、对朝廷的忠诚。
第2个回答  2019-10-17
两支队伍的领导者分别是袁世凯和张之洞,他们两个人的练兵动机导致了迥异的治军之道,进而形成了两军相去甚远的内在素质,最终决定了不同的政治取向
第3个回答  2019-10-17
他们两个人的练兵动机导致了迥异的治军之道,进而形成了两军相去甚远的内在素质。
第4个回答  2019-10-17
练兵动机导致了迥异的治军之道领导的政治取向决定了他们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