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王构传》翻译成现代汉语

如题所述

王构
王构(1245-1310年),字肯堂,号安野,东平(今属山东)人。生于元太宗皇后称制五年,卒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年六十六岁(元史本传作年六十三岁。此从《三续疑年录》据《清容集》)。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掌书记。至元十一年(1274)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草伐宋诏书。练熟台阁故事,凡祖宗谥议册文,皆所撰定。宋亡,受命到临安(浙江杭州)取三馆图籍及礼器仪仗。十三年迁翰林应奉,升修撰。

本名
王构
字号
字肯堂,号安野
所处时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东平(今属山东)
快速
导航
贡献

《元史·王构传》
简介
王构(1245-1310年),字肯堂,号安野,东平(今属山东)人。生于元太宗皇后称制五年,卒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年六十六岁(元史本传作年六十三岁。此从《三续疑年录》据《清容集》)。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掌书记。至元十一年(1274)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草伐宋诏书。练熟台阁故事,凡祖宗谥议册文,皆所撰定。宋亡,受命到临安(浙江杭州)取三馆图籍及礼器仪仗。十三年迁翰林应奉,升修撰。历吏部、礼部郎中,审囚河南,多所平反。改太常卿。擢淮东提刑按察使,人为治书侍御史,迁翰林侍讲学士。元成宗即位,参修世祖实录,书成,参议中书省书。因病告归东平,又起为济南路总管,构为济南总管时,为授学门生而编著《修辞鉴衡》两卷(录入《四库总目》),上卷论诗,下卷论文,皆采宋人诗话、文集及杂记而成。元武宗即位,召拜翰林学士承旨。至大三年(1310)去世,谥文肃。历仕三朝,朝廷每有大议,必向他咨询。其子王士熙、王士点都身居要职,并有文名。著有《修辞鉴衡》二卷,今存。文章散见于《元文类》等书,《全元文》(第十三册)辑存其文二十九篇。《元诗选·癸集》乙集收入诗二首。生平事迹见袁桷撰墓志铭(《清容居士集》卷二九)、《元史》卷一六四、《元诗选·癸集》乙集小传。[1]
贡献
由于王构深谙文学,他的辑录选材精审,不乏见地。论诗部分,主要选录论述立意生境、写情状物的言论;论文部分,主要选录强调以意为上、力求创新的言论。书中辑录的《诗文发源》、《诗宪》、《浦氏漫斋录》等,原书都已亡佚,仅赖此而存其一二,颇足珍贵。
《元史·王构传》
王构,字肯堂,东平人。父公渊,遭金末之乱,其兄三人挈家南奔,公渊独誓死守坟墓,伏草莽中,诸兄呼之不出,号恸而去,卒得存其家,而三兄不知所终。
构少颖悟,风度凝厚。学问该博,文章典雅,弱冠以词赋中选,为东平行台掌书纪。参政贾居贞一见器重,俾其子受学焉。至元十一年,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时遣丞相伯颜伐宋,先下诏让之,命构属草以进,世祖大悦。宋亡,构与李盘同被旨,至杭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十三年秋,还,入觐,迁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丞相和礼霍孙由翰林学士承旨拜司徒,辟构为司直。时丞相阿合马为盗击死,世祖亦悟其奸,复相和礼霍孙,更张庶务,构之谋画居多。历吏部、礼部郎中,审囚河南,多所平反。改太常少卿,定亲享太庙仪注。擢淮东提刑按察副使,召见便殿,亲授制书,赐上尊酒以遣之。寻以治书侍御史召。属桑哥为相,俾与平章卜忽木检核燕南钱谷,而督其逋负。以十一月晦行,期岁终复命。明年春还,宿卢沟驿,度逾期,祸且不测,谓卜忽木曰:“设有罪,构当以身任之,不以累公也。”会桑哥死,乃免。有旨出铨选江西。入翰林,为侍讲学士。世祖崩,构撰谥册。
成宗立,由侍讲为学士,纂修实录,书成,参议中书省事。时南士有陈利便请搜括田赋者,执政欲从之。构与平章何荣祖共言其不可,辨之甚力,得不行。以疾归东平。久之,起为济南路总管。诸王从者怙势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构闻诸朝,徙之北境。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之。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输以明年。武宗即位,以纂修国史,趣召赴阙,拜翰林学士承旨,未几,以疾卒,年六十三。
构历事三朝,练习台阁典故,凡祖宗谥册册文皆所撰定,朝廷每有大议,必咨访焉。喜荐引寒士,前后省台、翰苑所辟,无虑数十人,后居清要,皆有名于时。
子士熙,仕至中书参政,卒官南台御史中丞。士点,淮西廉访司佥事。皆能以文学世其家。[2]
参考资料
[1] 邓绍基,杨镰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辽金元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23-24
[2] 《元史·列传第五十一》.国学网站 — 原典宝库 [引用日期2012-07-1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5
王构,字肯堂,东平府人。父亲王公渊,当时遭逢金末之乱,他三个哥哥带着家眷逃往南方,公渊一个人誓死守着祖先坟墓,伏在草莽中,哥哥们叫不出来他,大哭着走了,王公渊最终得存其家,而他三兄不知所终。

  王构小时候非常聪明悟性很强,风采气度沉稳厚朴。学问渊博,文章典雅,二十岁左右因为词赋中选,担任东平行台掌书纪。参政贾居贞一见器重,让他儿子受学于王构。至元十一年,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这时元朝派遣丞相伯颜伐宋,先下诏责备宋朝,命王构起草并呈进,世祖大悦。宋亡,构与李槃同受旨,至杭州取三馆图籍、太常天章礼器仪仗,归于京师。凡所荐拔,皆时之名士。十三年秋,还,入觐,迁应奉翰林文字,升修撰。丞相和礼霍孙由翰林学士承旨拜司徒,辟构为司直。时丞相阿合马为盗击死,世祖亦悟其奸,复相和礼霍孙,更张庶务,构之谋画居多。历吏部、礼部郎中,审囚河南,多所平反。改太常少卿,定亲享太庙仪注。擢淮东提刑按察副使,召见便殿,亲授制书,赐上尊酒以遣之。不久以治书侍御史召。任命桑哥为相,使与平章卜忽木检核燕南钱谷,监督其拖欠的赋税。十一月底出发,快过年时终于复命。第二年春天还朝,宿卢沟驿,估计要逾期,祸且不测,谓卜忽木曰:“如果有罪,构当以身任之,不以累公也。”正好桑哥死了,乃免。有旨出铨选江西。入翰林,为侍讲学士。世祖崩,构撰谥册。

  成宗立,由侍讲为学士,纂修实录,书成,参议中书省事。当时南方士人有陈利便请搜括田赋者,执政欲从之。构与平章何荣祖共言其不可,辨之甚力,得不行。以疾归东平。久之,起为济南路总管。诸王从者仗势横行州县,民莫敢忤视,构使朝廷知道了这件事,徙王从者到北方边境。学田为牧地所侵者,理而归之。官贷民粟,岁饥而责偿不已,构请求第二年再还。武宗即位,因为纂修国史,趣召赴阙,拜翰林学士承旨,未几,以疾卒,年六十三。

  构历事三朝,练习台阁典故,凡祖宗谥册册文皆所撰定,朝廷每有大议,必咨访焉。喜荐引寒士,前后省台、翰苑所辟,无虑数十人,后居清要,皆有名于时。

  子士熙,仕至中书参政,卒官南台御史中丞。士点,淮西廉访司佥事。皆能以文学世其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30
王构,字肯堂,是东平人。年少时就聪明有悟性,气度深沉庄重。学问渊博,文章典雅,刚成年时就因词赋写得好而中选,任东平行台的掌书纪。参政贾居贞一见他就很器重他,并让自己的儿子跟从他学习。授予他翰林国史院编修的官职。当时朝廷派丞相伯颜征伐宋国,事先下诏谴责宋国,命令王构起草诏书进奏,世祖读后特别高兴。宋国灭亡后,王构同李槃一起接受了皇帝的旨意,到杭州收取宋三馆的藏书图册、太常及天章阁所藏的礼器和仪仗,将这些物品带回京师。凡是他所推荐和选拔的人,都是当时的名士。王构回到京师,入朝觐见皇帝,调任应奉翰林文字,升任修撰。当时丞相阿合马被强盗杀死,世祖也已觉察到阿合马的奸恶,于是再度以和礼霍孙为丞相,革新政务,其中以王构参与谋划的事情居多。他历任吏部、礼部郎中,到河南密查被押在狱的罪犯其中很多人是王构给平反昭雪的。改任太常少卿,制定了亲享太庙的仪注。当时桑哥为丞相,让他同平章卜忽木检查校核燕南的钱谷财政情况,并督贲那里拖欠的赋税。他们在十一月三十日前往限期,在年底回朝复命。第二年春季他们返回,住宿在卢沟的驿站中,他们估量此行已超过了期限,将会有不可预测的祸发生,王构对卜忽木说:“假如要被治罪的话,我将自担其罚,不连累您。“恰逢桑哥死去,他们才免于被治罪,朝廷有旨命他出京到江西选拔人才。回京入翰林院任侍讲学士。世祖去世,王构负责撰写盗册。
成宗登上帝位,王构由侍讲任学士,编纂实录,书编完后,他被任为参议中书省事。当时南方有士人上书陈述便利请求朝廷搜括田赋,执政的官员想接受这一建议。王构与平章何荣祖共同进言认为此事不能做,他们的辩解十分有力,此事终于没有施行。他因患病回到东平家乡。很久之后,被起任为济南路总管。有诸王的侍从下属依仗主子的势力横行州县,百姓没有人敢正眼相看的,王构将此事上报了朝廷朝廷,把这些侍从下属放逐到了北方边境地区。学田被牧地所侵占,王构予以处理归还学田。官府将粮食借给老百姓,闹饥荒而官府却不断地要求百姓偿还借贷,王构为百姓请求在第二年交纳。武宗登帝位后,因要编写国史,紧急征召他入朝,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王构曾先后在三朝做言,熟悉台阁典故,凡是有关皇帝的盗册册文都是由他撰写定稿的,朝廷中每当有重大事情商议时,必定要向他咨询。他喜欢推荐贫寒出身的读书人,省台、翰林中,他先后推荐并得到任用的,不下几十人,后来都身居高位,在当时都很有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