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八纲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中医讲的四诊八纲八法是什么

中医治病讲的是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平衡是治病的最终目的。辩证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原则的确定,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安危,切不可粗心大意。
中医辨证通常为四诊八纲,治疗方法为八法。四诊即望、闻、问、切。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法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中医“四诊”
望诊:即观察人体的外部情况。包括神态、肢体、舌体等。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即通过询问了解病人的既往病史和现有体征。切诊,即通过脉诊了解疾病的虚实、阴阳寒热属性。
在四诊当中,尤其切诊为首要。切诊是四诊中的重中之重,一个合格的中医生,必须懂得切脉。不懂切脉或似懂非懂、只知毛皮者非中医。也就是说,不会脉诊者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生。
望、闻、问、切虽然说在诊断上至关重要,但切诊更是诊断疾病的关键所在。望诊只能了解病人的一些外在形象,闻诊只能了解病人声音以及气味的异常,问诊则只 能了解病人病症的过程。脉诊就不同了,它能窥探疾病的阴阳属性,病人的寒热体质、虚实真假、病变部位等。临床上一些病人会出现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现象。 如果非脉诊,则很难辨出疾患的庐山真面目,轻者诊疗无效,重者甚至加重病情。
八纲是辨证的八大纲领
表里两纲是病变的部位,寒热是病变的性质,虚实是反应病变的邪正盛衰,阴阳两纲则是八纲的总纲。运用八纲辨证,确定病变部位,了解寒热性质,掌握邪正盛衰,求的病人的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
所以,八纲中阴阳两纲是总纲。运用八纲辨证是每个中医必须掌握的根本,八纲辨证掌握不好,施治就失去方向,治疗原则就无法确定。辨证不明确,非但疗效甚小甚至可能会延误治疗、加重病情。因此,八纲运用确切,病人病理明确了,再确定治疗原则,病人则会很快获得康复。
中医治病的八法
八法即明确病人的病原后确定的治疗原则所采取用药的八种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方法,用药方法有一方治病,也可多防治病,即复方治病。

中医内科病的出现和发展都错综复杂。中医诊病讲的是整体观念,全局出发,这点跟西医的局部治疗完全不同。一种疾病的形成往往会导致多种病症的发生,追其根源,还是属于某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引发的。例如:肾阴虚引起肝火旺,肝火旺导致多发性炎症;肾阳虚则会导致身体各部位出现寒证。中医采取治本为主,前者滋阴降火,后者温中散寒,标本兼治,疗效甚好。
中医内科病的发病机理都是以点带面,通常是肾脏先发病。肾的阴阳出现失调,要么出现肾阳虚,要么出现肾阴虚,或者是阴阳两虚。阴虚生火,阳虚生寒,阴阳两 虚则寒火同时出现。病的性质只有两点,寒和热,这就是阴阳失调。肾藏真阴阳,一般来说,肾阴阳平衡,机体就会康健,反之阴阳失衡,机体立即患病,所以,中医自古以来有“跟肾当先生之说”。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源”。本人在诊疗过程中大都以治肾为主,脾胃为辅,其次治肝。由肾、脾、肝这三个脏器疾患导致的内科病人众多,唯有治肾是重中之重。
中医治病讲的是扶正祛邪,扶正固本。本治好了,则标自愈,但为提高治疗效率,大多数的治疗则以标本兼治为原则。中医学所讲的卫气营血,则是诊疗过程中的指南针。调营卫,补气血。营卫调和,卫外功能坚固;气血足,则津液运行畅通。诊疗以治本为主,突出重点治疗,抓住引起病患的主要矛盾,控制疾患的表象特征,标本同治,疗效都非常满意。

正确的治疗来源于正确的诊断。辩证正确,治疗正确,康复指日可待。辩证错误,轻者延误病情,重者则会造成不良后果,所谓有辩证难之说。
脉诊能直接确定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其在本人行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犹如夜航的灯塔。
中医煎药方法
因方剂大且用药量多,所以服药方法也有所不同(附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到,以实热火盛为重者加大清热药用量,寒湿突出的病人加大温热药的用量,一些久病体虚的病人要加大补益药的用量。
一、分次煎药方法
一剂药煎四次,一天只煎一次。第一次煎10分钟,第二次煎30分钟,第四次煎40分钟。每次煎药后把药水全部倒出,第二次煎药重新上水。
二、连续煎药法
一剂药连续煎四次,每次煎25分钟。四次的药水拌在一起保鲜备用。
以上两种煎药方法都以烧开后计算时间,一般要求大火烧开,小火煎药。煎药工具通常以瓦罐砂罐为佳。
服药方法、一剂药服四天,一日三次,饭后服药。儿童、年老体弱酌量或遵医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19
4.8纲指的是中医对病和症的辩证方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