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且的用法

如题所述

1. 文言文中且字的用法怎么没

文言文中 “且”字的用法 (一)“且”字用作连词的用法: 1、“且”字递进关系的用法:用于前后两分句间,后句比前句更进一步,可译为“况且”“而且”“再说”。

例: 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3、“且”字表转折让步关系的用法:可译为“尚且”“还”“虽然”“即使”“但是”“不过”。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4、“且”字表并列关系的用法:⑴陈述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可译为“并且”“而且”。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赤壁之战》) ③且使遽告于郑。(《崤之战》)⑵“且”字连接两个形容词的用法:表示状态同时具有,可译为“又…又…”。

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⑶“且”字连接动词的用法:可译为“一边…一边” 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②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且”字用作副词的用法: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2. 【文言虚词且的用法及例子

(1)将要;将近.《游褒禅山记》:“不出,尽.”(2)暂且;姑且.《梦游天姥吟留别》:放白鹿青崖间.”(3)尚;尚且.《鸿门宴》:“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4)又;一边……一边.表示并列关系.《伐檀》:“河水清~涟漪.”《中山狼传》:“先生仓卒以手搏之,却.”(5)而且;况且;并且.表示递进关系.《烛之武退秦师》:君尝为晋君赐矣.”《赤壁之战》:“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人,久已疲矣.”(6)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7)或者;还是.表示选择关系.《史记-李将军列传》:“岂吾相不当侯也?固命也?.”文言虚词且小故事原文“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2)委政不 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 (7)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原文注释(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3)副词,将要.(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 要进一步议论,况且,再说.(5)复音词,就像.(6)连词,表并列关系,又.(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原文翻译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长逝了,这并不是仅仅发生在石壕一个地区,整个唐王朝统治的地方都尽皆相同.像这种情形,皇帝还能每日声色歌舞,并且将政事委托给不当的人,那么李唐王朝的将亡,是必然的.在这世上,河水清澈而有涟漪泛起,还算过得去,朝庭中的人如果像这样,则必将危殆.纵然有"我死尚且不怕,一怀酒哪里值得推辞"的豪气,也没有用武之地,还能有什么用呢?。

3. 古文中所有且的意思

”且“字用法比较多,词性也比较复杂。除了少数文言中虚词用法外,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用法有:

一、助词 用在句末,相当于“啊”。

二、代词 此,这;今。 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诗·周颂·载芟》。

三、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且说。

四、副词

1、将近;几乎。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2、将;将要。 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3、暂且;姑且; 且往观乎?——《诗·郑风》

4、表让步,尚且;都;还。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五、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 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2、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3、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是且非邪。——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就是”、“即使”。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6、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更详细的用法可以参考百科里面的,或者《辞海》、《现代汉语大辞典》等工具书,都比较完善。

4. “且”在古文中的用法、

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现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妥协,后推动一层。 臣逝世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认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逝世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5.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6.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xixun000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不过早樵而暮归。——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18、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九上)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0、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