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统领全诗并引出下文,同时交代地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出自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观沧海》

扩展资料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登上碣石山,观看大海。大海里的水波荡漾,海边山岛高高耸立。山岛上树木葱郁,各种草木繁茂。秋风出来树叶瑟瑟作响,大海波涛汹涌。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由海洋中产生的。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我此刻的心志!

创作背景:诗歌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桓胜利后,凯旋途中所作。乌桓当时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同时,南方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东征,直到当年九月胜利回师,途径碣石山而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观沧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7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出自曹操的《观沧海》。这两句诗在全文起了作用是——
  总起全文的作用,也就是为下文作了开头和铺垫。介绍了地点,点明了全文的背景环境。
  正因为有了这两句诗才有下文的抒情。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它是借景抒情,重点在于抒情。

  2、附原文:
  观沧海 / 碣石篇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赏析】
  根据诗句分析差不多是秋天但哪个季节并不重要,诗人写的是他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是所看到的景色。这些都不是写作的重点,重点在于通过观看渤海来抒发作者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气概。可以说是借景生情。

  3、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5-06-21
统领全诗并引出下文,同时交代地点。
第4个回答  2019-01-03
开篇点题 观字统领 全篇交代了登 碣石山的目的观沧海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