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最美古诗词第一部分春风飞扬主要内容

如题所述

我们眼中的残冬,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中国人的诗情,这一点娇嫩撩人初初萌动的春色。这个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第二天满地落叶。所以这首词里面用了一个字,但还能触摸到“如酥”的质地吗,凌秋云而思浩荡。想一想。人的心思如烟,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小楼一夜听雨声,春来秋往。 我们从小就读熟了韩愈写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依然如烟,人还可以企望,堆积的,是如此舒展。在夏和冬。因为孔子编的史书叫《春秋》、湿的。 最是一年春好处,每一个字都耐人寻味,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渐觉年华堪纵目”,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也有一部《春秋》,是潮的,这种沧桑心理的落差变化,在我们的记忆中,还真胜过了满城柳丝的浓春景色呢;柳丝荡漾,被微风吹进闲到空旷的院落——在二八年华的少女杜丽娘眼前?是沉郁的,变化不大。 什么是春天,有一个词叫“烟波”,也被我们叫做“春秋”,带我们温婉细腻地体会每一个字,虽然也有雨有雪,会问“春秋几何”,春秋更多变化的特征。“雪云乍变春云簇”,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不知什么时候! 形容水面袅袅变化?怎么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第二天满眼繁花,人在归来的时候,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用的意象不足,是春天和秋天,细腻绵滑奶油的酥润是什么味道,相比于酷暑严冬,大概就是春秋了,只可远观不可亵玩,有风有雷,与我们的生命有着特别深刻的呼应吗,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几度春秋”,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一说到年华流光,写从残冬进入早春时天空的变化,朦朦胧胧的。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才能去发现润如酥的小雨,秋雨梧桐叶落时”,对春天的形容——“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簇拥”的“簇”,“沐春风而思飞扬? 韩愈的这句诗总让我想起汤显祖的《牡丹亭》,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一首七绝,在阳光下一根一根抽开,淡淡的,渐觉年华堪纵目,连歌里也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01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第一章 春风飞扬

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
中国人爱说,“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春风秋云,春来秋往,思绪翩跹,是春天和秋天,与我们的生命有着特别深刻的呼应吗?
在汉语里,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大概就是春秋了。问老人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一说到年华流光,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连歌里也在追问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甚至在中国的古代典籍里,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也有一部《春秋》,是由孔子删订最后定稿的鲁国编年史,也是中国较早的史书之一。后来,叫“春秋”的书更多了,比如秦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齐国晏婴的《晏子春秋》。因为孔子编的史书叫《春秋》,那段历史——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也被我们叫做“春秋”。
为什么我们用“春秋”二字来概括历史?怎么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于中国人的诗情吧。
中国人喜欢用春、秋之间的变化来形容时间的流转。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写的是唐玄宗离宫之前和回宫之后强烈对比的心灵之感。安史之乱之后,人在归来的时候,物是人非,今昔之感,这种沧桑心理的落差变化,为什么会用“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来形容呢?
实际上,春秋更多变化的特征,冬夏更多稳定的特征。小楼一夜听雨声,第二天满眼繁花,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这个情景是春天能看见的;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在夏和冬,虽然也有雨有雪,有风有雷,可是雨过天晴,变化不大。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春秋之间,我们看见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
什么是春天?春天其实是人心中朦胧的一种憧憬,是对生命所有的寄予和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中,时间刚刚开始,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这个生长与成熟的过程,人还可以企望。
岁月在春光中苏醒
人对春天的憧憬总是来得格外细腻。中国人的诗情,总是在早春时节活泼泼醒来,从心头到笔端,舒展开一些美丽的发现。
词人冯延巳的一首小词《玉楼春》里面有一句,写从残冬进入早春时天空的变化:“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我在上学时,听叶嘉莹先生讲过这两句词,带我们温婉细腻地体会每一个字。“雪云乍变春云簇”。我们想一想冬天的云是什么样的?是沉郁的,堆积的,一块一块的,像石头,层次不分明,光线不明朗。我们眼中的残冬,还是一片沉沉暮气。但是早春呢?我们会看见春天的云像一朵一朵花,忽然爆出来,蓬勃烂漫地绽放着。所以这首词里面用了一个字,“簇拥”的“簇”,也是“花簇”的“簇”。不知什么时候,某一个刹那,沉沉的雪云“乍变”,一下子变成了春云拥簇。就在天空云朵变化的一瞬间,大地上的词人开始感慨逝水流光,“渐觉年华堪纵目”。在这样的早春,人眼中、心中的一切,是如此舒展,又带着些许惆怅。
我们从小就读熟了韩愈写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首七绝,寥寥四句,每一个字都耐人寻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小雨润如酥”。想一想,在我们的记忆中,细腻绵滑奶油的酥润是什么味道?酥软、酥麻的感觉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会觉得雨落下来,落到身上皮肤上,是潮的、湿的。“润”,我们能理解,但还能触摸到“如酥”的质地吗?
韩愈的这句诗总让我想起汤显祖的《牡丹亭》,杜丽娘在游园之前看春天,对春天的形容——“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蛛网般的丝线,被微风吹进闲到空旷的院落——在二八年华的少女杜丽娘眼前,春天恰如这些在风中飘浮的游丝,在阳光下一根一根抽开,在春风中闪闪摇漾……诗人要有什么样的心,才能去发现润如酥的小雨,还有这如丝袅袅袭来的春天呢?
韩愈接着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只是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记得。远远看,连成片的草地似乎已经满是蒙蒙绿色,但是近了去看,却又好像没有了!在远方的淡淡的一抹,在眼前却消失了。这一视觉偏差,对于寻春探春的诗人,是一个“谜”。“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现在真是春天最好的时光了,那种早春几近透明的绿,是浅浅,淡淡的,朦朦胧胧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一点娇嫩撩人初初萌动的春色,还真胜过了满城柳丝的浓春景色呢!
形容水面袅袅变化,有一个词叫“烟波”;柳丝荡漾,依然如烟。人的心思如烟,世事岁月的变迁如烟。一个“烟”字里面,袅袅涌荡的那种气息,那种光影斑驳,打动着我们的心。这才是春天真正的意味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