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取样观察法来观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违纪状况

如题所述

取样观察法

取样观察法不是详细地描述行为或事件

,

而是缩小范围的聚焦观察。取样观察法首先对观察

的行为或事件等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将其转化为可以数量化的材料;其次,用具体的、可感知

的方式对每种类别进行界定;最后,根据类别设计出记录表,从而便于记录。取样观察法大致

有四种。

(1)

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是观察者事先确定所要观察的维度

,

然后据此有选择地在某

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特定行为或发生的事情

,

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事先拟定的编码记录

表上

1

。它是常用的观察法之一

,

用于确定某种行为是否出现或发生

,

该行为发生的次数、频率及

其持续时间等

2

。时间取样法又分为连续时间取样法和非连续时间取样法。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

察者依次在每个时间间隔内观察并记录行为。非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在前一个时间间隔内

等待目标行为的出现

,

然后在接下来的那个时间间隔里记录在先前间隔内出现过的行为

3



时间取样法的具体做法是:第一,确定观察的总时间。第二,确定若干观察时段。第三,

作出所要观察的行为或现象的操作性定义,制定观察表格。第四,实施观察,并作好记录。第

五,整理观察资料,并作出研究结论。时间取样法时间取样设计观察的主要指标有

:

①规定时间

内某种行为是否出现及出现的种类

;

②规定时间内行为发生的频率

;

③规定时间内行为的持续时

间。

例如,国内某著名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记录表

4

,笔者觉得也可以划归为时间取样

法,现联系时间取样的具体做法进行以下分析。

首先,确定观察时间是某一堂课。

其次,对被观察对象的相互作用进行定性的分类,据此设计记录表格和记录方法。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分为三大类,十种具体表现:

(l)

教师讲话,学生听讲。讲话的内容包

括:①接受或澄清学生的意见;②表扬或鼓励;③补充或扩展学生的意见;④提问;⑤讲授教

材;⑥提示或提要求;⑦批评或制止学生的不当言行。

(2)

学生讲话。内容包括:⑧回答老师

的问题;⑨自发谈话,包括向教师发问及同学间的交谈。

(3)

无相互作用,或无法判断。表现为:

⑩安静或混乱。

第三,

实施观察。

观察时,

按时间顺序,

把师生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填在预先设计好的表上

(



2

中的数字即为相互作用的类型

)

。每次间隔的时间为若干秒

(



5

秒或

10



)





2

师生间对话记录表

1



10

6



4

11



9

16



9

2



5

7



10

12



9

17



9

3



5

8



4

13



9

……

4



5

9



9

14



4

5



4

10



9

15



4

第四,整理观察资料,并作出研究结论。表

2

所记录的只是一些外显的行为,这些行为的

含义,则必须通过定性的分析加以确定。为此可将记录结果汇总到另一表

(



3)

上。

1

L.K.Goodenough.

儿童心理观察的策略与方法

[J].

董奇

,

方晓义

.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0(2):95.

2

车文博

.

心理学新词典

[Z].

长春

: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3

Janet Mann, Thomas Ten Have, James W. Plunkett, and Samuel J. Meisels:Time Sampling:AMethodological

Critique[J].Child Develop-ment,1991(62):227-241.

4

高凌飚

.

观察——和中小学教师谈怎样做研究

(



)[J].

教育科学论坛

,2000(9).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17
以时间为区域来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违法状况,发现频率和行为状态,找出相应的原因,作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课堂上的教学低效
第2个回答  2017-12-18
样观察法 取样观察法不是详细地描述行为或事件 , 而是缩小范围的聚焦观察。取样观察法首先对观察 的行为或事件等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将其转化为可以数量化的材料;其次,用具体的、可感知 的方式对每种类别进行界定;最后,根据类别设计出记录..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8
国内的相关研究
我国对于课堂违纪行为的研究更多的是在教育学中对课堂纪律的管理中以
及在心理学中对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的阐述中涉及到的。
(1)课堂违纪行为的分类研究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和随意性,并且表现出复杂的
态势,当前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大致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根据问题行为的外
显特征,将其划分为外显行为(显性行为)和内显性行为(隐性行为),这种方
法只停留在对问题行为的外观描述上,对矫正和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则无太大
帮助;19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E.K.Wick-man)采用问卷调查法,
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扰乱性的(如不遵守课堂纪律)和心理性的(如退缩、
抑郁等)两类;我国南京师范大学的班华将其分为品德性问题和心理性问题;
吉林师范学院左其沛将其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
我国品格研究协作组分析比较行为方式及其特点、行为后果、自我评价及
体验、性质程度等七个指标,将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四个基本类型:过失型、
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
我国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以下六种:一是隐蔽性违纪行为。如上课不
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漫不经心等;二是轻度矛盾冲突。如同座或前后相邻
学生发生纠纷,互不相让,相互干扰等;三是不遵守作息制度。如迟到、早退,
随意离开课堂等;四是不服从教师。如因对教师不满导致不与教师合作,甚至
故意节外生枝引起哄堂大笑等;五是扰乱性行为。如坐立不安、吵吵闹闹、乱
抛物品等;六是恶作剧。如叫老师的绰号,做怪样等。
在划分问题行为时另一趋势是果敢地将教师的主观意识作为划分学生行为
的标准。如根据行为对学习目标的影响而将问题行为纳入到更宽泛的研究范畴
之内,将学生的行为分为三类,即:积极行为——指那些与有助于实现教学目
标有关的行为,如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中性的行为——指那些既不增进又不
干扰学习的因素,如静坐在座位上却显然没能认真听课;否定行为——指那些
有碍于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因素。
也有学者根据教师的希望而将学生的行为分为“不期望发生的行为”(不良
行为)与“期望发生的行为”(希望行为)。
也有老师在具体的实践中认为,可以把学校中的违纪行为分为以下几类。
隐蔽性违纪行为:如上课不认真听讲、思想开小差、漫不经心等;轻度矛盾冲
突:同桌、相邻学生发生轻度纠纷,相互影响,相互干扰;不遵守课堂作息制
度:迟到、早退,随意离开课堂等;不服从教师:对老师不满引起的不合作;
扰乱性行为:吵吵闹闹,乱丢粉笔头,坐不安稳,小声讲话。
从上述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工作者最初往往将学生的问题行为划分
为二类或三类,他们大多数人是根据行为的外显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的,到了20
世纪70年代,中外教育工作者逐渐把对学生行为的分类同客观、深层次的归因
分析相结合,旨在谋求有效强化正向行为、矫正问题行为的最佳方法。其中一
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借助于以教师的主观意识倾向作为划分学生行为的标准,
这种划分方法谋求得到理想行为与非理想行为所共有的结合点,从而积极引导
同学的行为向有利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方向发展,防止问题行为的产生。
有学者认为家庭、同辈群体等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很大的相关性。(鲁
洁,1995)。
(2)课堂违纪行为的归因分析
有学者把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原因分为社会影响(不正当社会风气、不良
文化、坏人利用)、群体环境的影响(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和家庭的影响、
个人主义思想膨胀。
教育实践工作者在实践中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可能是家庭问题或社
会问题的延伸;也可能是受条件或团体的不良影响;也可能是不良的课堂教学
环境或教师的教学失策导致的;学生的违纪行为与其学习氛围、生活环境、社
会风气等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问题的综合起来造成的而非单一的
因素。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了分析,其中吴
康宁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课堂教学中违纪行为的研究尤为重要。也有学者从心理
学的角度对课堂上学生的这种行为进行了归因分析,把影响因素分为不同的变
量。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总的说来,国内外学者对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分类、
归因、对策等方面,这些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研究做出了
较大的贡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国内外学者更多的是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对
学生课堂违纪行为背后的文化影响的原因进行的研究还不够。
2、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对违纪行为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要多于国内的。课
堂违纪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在对课堂管理的研究中进行论述的,侧重于教师如何
控制违纪行为的发生,对违纪行为的原因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堂纪律 根据以往的研究来看,课堂纪律的定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师的外在控制,一类是学生的内在控制。前者关心课堂的当前状况和教师的控制和干预,后者侧重学生的未来发展。外在控制观认为,课堂纪律是通过强迫顺从命令来监督学生的行为,是防止学生破坏学习的途径,强调权威和群体的需要。良好的课堂纪律通常被认为是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从事学习活动,违纪行为很少。内部控制观认为,个人的需要比群体的需要或权威的需要更重要,课堂纪律是每个有机体习得的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其自身的原则,以符合他所体验到的周围的各种力量。
有些学者认为,学校越想压制,操纵并塑造学生的行为,出现纪律问题的
可能性越大。学校对学生的自然成长过程横加干预,这正是违纪行为的起因。
课堂纪律不单单是指向学生的行为,只有在学生获得自我控制和自我命令时,
才存在真正的纪律。课堂纪律的内在观与外在观都体现出课堂纪律是维持班级
秩序,保证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条件。课堂纪律不仅限于对课
堂秩序和教学任务的影响,学生个体的发展也是课堂纪律关注的重点。
(二)课堂违纪行为 本研究中课堂违纪行为借鉴课堂违纪行为的分类标准,把这种行为作为一种公开的、可观察的、能衡量的表现,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有违《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基本精神,影响干扰课堂教学正常实施,不利于学生正常学习的行为。
违纪行为根据程度的不同,有轻微的课堂违纪行为如上课不注意听讲和攻
击性课堂违纪行为如课堂上打架吵闹,鉴于初中生课堂违纪行为中攻击性课堂
违纪行为的频率较低,在课堂观察中一直没有存在,因此以下高中生课堂违纪
行为的界定中未包括此类严重的课堂攻击性违纪行为。
在本研究中高中生课堂的违纪行为具体被限定为以下18种在课堂上发生
的行为:
(1)隐蔽性违纪行为 1、睡觉;2、看课外书籍;3、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讲、不计笔记;4、玩手机、听MP3;
(2)不遵守作息制度 5、迟到早退;6、随意离开座位;7、随意离开教室;
(3)轻度矛盾冲突 8、与同学发生纠纷,互相干扰;9、与同学打闹;10、叫老师或者同学的外号,作怪样;11、不接受管教、顶撞老师;
(4)扰乱行为 11、吃东西;12、传纸条、递东西;13、随便讲话;14、顶嘴、接话茬、乱起哄;15、不做作业;16、随便讲话;17、插嘴、乱起哄;18、其他行为表现(拍篮球、玩小东西、摇椅子、东张西望,看下课时间)。
与此同时,我们把教师在课堂上处理违纪行为的方式依照程度从轻微到严重进行了分类:
(1)理性控制 1、继续讲课但目光凝视;2、稍微停顿;3、话语暗示;4、停课沉默;5、停课劝说;
(2)行为失控 6、强行制止;7、罢课;8、摔东西;9、拍桌子
(3)情绪失控 10;指责学生;11、谩骂学生;12、体罚学生;13、驱逐学生;14、哭泣;15、其他行为表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