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分析题之堵车经济学

如题所述

随着轿车的普及,堵车的时间和频率正在增加,因为堵车已经出现了“堵车经济”,商家利用堵车过程,为司乘人员提供多种服务。司乘人员坐在车里可以订阅书刊杂志、可以购买香烟小报、甚至可以享用零食正餐。很多种需求都可以解决,但堵时间长了遇上内急却很难办,首先是不敢弃车找厕所,个别人会就地解决,多数人只好憋着。普通人驾车遭遇内急忍痛憋尿只是尴尬一时,那些职业司机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每天都可能要忍受憋尿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其他职业的人不能想象的。
堵车经济
如果价格不能起到平衡供需的作用,资源的利用必将发生浪费,这就是资源配置的扭曲。马路上堵车,说明道路的供应和需求脱节,价格没有起到作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看,必须使价格在道路供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城市的堵车现象日益严重,说“永不堵车”看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这是可能做到的。只要政策得当,在实践上也完全行得通。
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研究供应和需求的均衡。依靠价格的作用可以使供应和需求保持均衡,而且当每种商品和服务都靠价格的作用而达到平衡,社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高效率。如果价格不能起到平衡供需的作用时,资源的利用必将发生浪费,这就是资源配置的扭曲。马路上堵车,说明道路的供应和需求脱节,价格没有起到作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看,必须使价格在道路供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城市的道路收费问题和高速公路收费以及任何别的消费品收费并无本质的不同。只是因为在实施上有困难,所以至今没有采用谁享用谁付款的办法,而仍旧用大锅饭的办法。所谓大锅饭,即政府从广大群众中收税,再从税款中开销造路的成本。于是少数用路的人本应该交的费,变成了所有纳税人的负担。不像在美国,80%以上的家庭都有小汽车,他们的收入也比较高,工资中拿出三分之一去纳税,也还算公平。现在叫中国的普通人纳税为别人造路,于情于理都不合。
在城市中造路,成本非常昂贵。可是这样的信息根本传达不到用路人的头脑中去。经验告诉他们,用路可以像呼吸空气一样免费享受。如此巨大的信息扭曲造成了道路使用中的巨大浪费。所有使用道路的人中没有哪一位曾想到他应该为用路而付费,每年还有几十万人准备买车,参加到免费用路的行列中来。这种状态难道能够长久维持下去吗?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超级市场中有一种免费可以拿用的商品,不论有多少也会被拿得精光。现在道路堵车正是同样的道理。

奇妙之处
市场经济的奇妙之处在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在价格上达成协议,从而保持供应和需求的均衡。用路收费之后,只要价格合理就可以解决堵车问题。根据我国香港和新加坡的经验,小汽车的拥有者为用路付费的负担比维持汽车本身(利息、折旧、维修、保险等)的负担还高出一倍以上。可以肯定,这将压抑对小汽车的需求。所以汽车工业部门对这一措施多半抱反对态度。他们的理由是汽车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如果用路要付费,汽车行业将遭受近于致命的打击,对我国宏观经济非常不利。
正好像我们没有理由叫国家免费供给录音带来保证录音机工业的发展,或免费供给影碟来促进VCD机的发展。汽车工业如果因此而发展受阻,正好说明了百姓对它的需求还不足以支撑它的发展。用国家补贴支撑的消费是虚假的繁荣。靠一般百姓为买小车的人承担造路的费用,从公平和效率两方面讲都没有理,这种虚假繁荣的代价太高。少发展一点轿车工业,减少一点堵车,同时将资金、劳动、资源投入到

益处
老百姓愿意为之付费的商品生产中去,对宏观经济更有好处。将来中国人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有能力买车又修路,那时候的轿车业的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
事实上国外对用路收费的办法是上述三种方法的组合,如何制订收费标准,如何实施都要有专门的研究。但不论如何优化组合,仍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即这种收费办法相当于使用公共交通的人购买月票,一旦买了票就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它不同于吃冰淇淋,付一笔款,消费一份。
因此不能有针对性地用收费来限制车辆进入繁忙地段。最近美国已开发出一种可以在车辆行驶中记录车号的装置,将它安装在不同的地段,制订不同的收费标准。通过计算机处理到月底时统一向车主收费。正像长途电话收费办法一样,每次电话的通话时分、对方号码、时日、全都记录在案。这样可以将收费和用路严格地一一对应。估计这项技术将很快在各地推广,当然这会造成一笔投资费用。当前我国还没有这种技术,做到严格一一对应的收费还有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关于出租车收费的办法,恰与用路收费的原则相背。现在普遍实施的出租车收费标准中,停车计费的标准太低,一般停车5分钟才按行驶1公里计价,一小时才走12公里。出租车司机碰到堵车会造成经济损失,这是当前拒载的主要原因。如果将堵车的全部成本由乘客来承担,乘客就可能愿意改乘公共汽车,或绕开拥堵地段。同时也避免了绝大部分拒载的发生,拒载既于乘客不便,也于出租车司机不利。放着现成的顾客不拉,再开车去找别的客人,增加了空驶,浪费了时间。估计仅仅北京一地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不下几千万元。可见一项错误的收费办法也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3
对于人们的交通行为影响交通秩序的现象,经济学者曾经做过各种解释,试图找出人们行为的经济学基础。最有名的解释就是用“囚徒困境”模型的非合作博弈论来解释。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模型告诉人们,如果每个人都出于个体理性的自私自利而采取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行为,结果很可能损害自身利益,造成两败俱伤的“纳什均衡”,谁也得不到好处。如交通行为中,每个人都想快,争先恐后、你争我抢,甚至违反交通规则,其结果必然是交通秩序混乱,谁也快不了;而如果大家选择遵守规则、互利合作、礼让利他,反而会带来合作利益,使交通顺畅有序。

  经济学家们试图用这样的道理告诫人们,在交通活动乃至各种社会生活中,应当讲道德、守规则。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交通秩序乃至整个社会秩序都会大大改善。然而,任凭学者苦口婆心,这样的理论在现实中却并不起作用。交通参与者未必不知个中道理,但到了现实中依然你争我抢、互不相让。难道是理论错了?

  其实,不是理论不对,而是我们对理论理解不足、应用不当,将经济理论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了。譬如“囚徒困境”模型,出现合作博弈均衡的条件是同一些参与者进行多次重复博弈。只有同一些参与者经过足够多次的重复博弈,才有可能产生合作与利他的行为。而在具体的交通环境中,并不总是具备这样的条件。同时,合作均衡的出现还需要人们的理性、车与路的条件大致均衡。然而,在具体交通行为中,人们的理性不足,车与路有时严重失衡。这进一步降低了合作均衡出现的可能性。

  进一步说,即使交通行为中具备了产生合作均衡的诸条件,现实中的合作均衡也未必就会出现。因为人的行为动机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单一理论可以完全覆盖。对于人们的交通行为,经济学除了可以用“囚徒困境”模型来解释,还可以用其他理论来解释,比如“劣币驱逐良币”理论。

  “劣币驱逐良币”也是经济学中一个有名的定理,说的是铸币流通时代,成色不足的劣币如果能与成色充足的良币共同流通,那么谁也不愿意把良币拿出来用于交易,都会把劣币用于流通,于是劣币会将良币驱逐出流通领域,市面上流通的就都是劣币了。将这一理论引入社会行为领域,不良的违规行为如果能经常带来利益而不受到惩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私违规,终将把遵守规则的良性行为排斥掉。如果在驾车时加塞抢行泛滥、乘公交车上车时不守秩序,导致礼让守法的司机总是被堵被抢、守规矩排队的人总是上不去车,守规矩者就会越来越少,交通状况就会越来越差。这都属于劣币驱逐良币一类。此时,合作博弈的均衡就很难出现,出现的就是多败俱伤的“纳什均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