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阅读策略初探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反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老屋帮助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的故事。课文用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的发展,每一个片段都是老屋准备倒下,然后小猫老母鸡、小蜘蛛、请求老屋不要倒下,接着是它们陈述老屋不要倒下的理由,以及老屋无一例外的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最后是小猫、老母鸡、小蜘蛛都得到了老屋的帮助,满足了各自的心愿。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统编教材出现的第一个阅读策略单元,这一个单元阅读方法是学习预测。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我带领学生了解单元导读,让孩子们明白何为预测。预测就是进行猜测与推想,或者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对预测概念有了初步认知后开始第12课的学习。

与往常的课不同的是,本课我没有安排学生预习,目的是唤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初始体验,这种体验是预测的基础和前提。

在读完课题之后,紧承在单元导读中对预测概念的了解,让学生通过朗读课题,初试身手:读了课题后,你来猜一猜课文会写什么?有学生说:这个老屋有很大的年纪了。有学生说,总也倒不了,肯定是有原因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一个偏差,他们不自觉的针对题目提出了问题。比如:这个老屋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总也倒不了?

提出问题和预测之间是有重要关联的。预测这一个阅读策略,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讲到,一个积极主动地阅读者在于能够就当下的阅读提出问题。而预测,不关乎正确与否,只看是否积极。当学生能够读完题目后,主动提出问题,说明积极思考已经启动了。提出问题和进行预测的区别在于,提出问题仅仅是抛出了一个问题,而预测说明对于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当学生提出问题,说明已经开始了预测的第一步,紧接着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预测了。“你能猜一猜这是是为什么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所以当孩子预测是提出问题的时候,只要引导孩子尝试去回答、猜测问题的答案,便就是进行预测了。

在学生对预测有了大致了解之后,我带领孩子们朗读文本,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这一个环节,隐藏课文的旁批,旁批用来在学生预测完之后进行对照。我主要是让学生在预测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预测出来的,让学生自己说出预测的根据,进而总结预测的方法。

第一处,我们读到第2段老屋自己说的话“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停了下来。我直接询问:读到这里,你来预测下老屋会不会倒下。很多同学都说不会。但是当问到为什么不会倒下的时候,只有一个学生说“题目是《总也到不了的老屋》,所以我觉得老屋不会倒下。”到这里,我点明可以根据题目进行预测。

第二处,我们读到第3 段结尾处进行第2次预测。学生都说老屋会答应的。当询问这样预测的原因的时候,班上并没有学生能自己说出通过看插图可以猜出来。是我提示学生看插图,展示出了旁批“图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应该会答应吧!”之后再直接点明可以根据插图进行预测。

第三处,我们读到第二个小动物老母鸡的请求后进行第3次预测。当问到你来预测下老屋会不会倒下时,学生都说不会。说原因的时候,一位学生说道“故事是有规律的。”我马上抓住这个精彩回答中的重要词语——规律,回顾了有“规律”的故事《一个豌豆荚里的五粒豆》和《卖火柴的小女孩》,告知这是故事创作中的反复手法。到这里,点明我们还可以根据过往的阅读经验进行预测。

最后,是让学生预测老屋会对小蜘蛛的请求怎么回答。学生通过寻找前文的内容作出了回答。紧接着就点明可以根据文章内容的线索进行预测。

在孩子们交流后教师总结:预测是阅读的一种方法,文章的题目、插图、过往的阅读经验、文章内容里的一些线索都可以帮我们预测。其中,可以根据过往的阅读经验进行预测,是这次课堂的意外收获。

通过带领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再分析预测根据,从而总结预测的方法,是学生发现和探索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把知识讲述给学生,因而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初次学习预测的方法时,这个做法是可取的。

在三年级的起始阶段,作为语文学习基础的字词教学还是不能放松的。本课,我在课文学完之后集中学习生字。在写字方面,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词比如“暴”“准”“墙壁”,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写的时候特别注意什么。

第一,预测单元的课文是不用预习的,但不预习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说,不预习对于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要求就有点高了。对于班级里相对后面的那些学生,可能在短时间连课文意思都没有读懂,让他们猜什么都不是很清楚。

第二,开学后拿到教材可能就已经读过这一篇了,应该还是存在一点影响。所以,对于阅读策略单元,可以在开学之后就进行学习,并且后续的学习中练习的次数也相对增加了。这个做法可以今后尝试。

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学生乐意去猜一猜,对于预测的方法印象很深刻。相信只要在后续的课内和课外阅读中持续引导和要求,学生一定能将预测的阅读策略灵活运用,受益终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