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民言出自哪部经典?

如题所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民言出自《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作战的时候,有利的天气和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理位置不如人团结一致。

原文后面对“天时不如地利”进行讲述,原文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座只有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它进行攻打但是却不能胜利。包围它进行攻打,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和时令,然而确是依旧无法胜利,可见有利的天气和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位置。原文后面对“地利不如人和”进行描述,原文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意思是逞强并不高、池水并不深,兵器装备也并不精良,粮食也并不多,但是守城方依然放弃城池而逃跑,可见有利的地理位置也不如人民团结一心。

这句话将天时、地利、人和进行比较,用天时、地利的不如,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这也表达出孟子所主张的“仁政”这一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下》中,其中还有一句比较著名的名言,至今为止仍是流传至今的名句,原句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意思是得到道义的人就会得到越多的帮助,失去道义的人就会得到越少的帮助。从这句话中也说明了人和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仁政”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现如今我们常常用来谴责霸权主义者的行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也常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一些大型的比赛、以及日常做的一些事情中,这也说明这句话的实用性是比较广的,其中蕴含的道理是非常丰富深刻的。

孟子作为儒家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和他弟子一起整理编写的《孟子》一书,为后世流传,其中他所主张的“仁政”、“德治”、“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言论,对后世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从中能学到很多道理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20
语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先秦 ·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第2个回答  2021-11-04
《孟子》。我们高中的时候就学习过这句话,所以印象非常的深刻。
第3个回答  2021-11-04
这句话出自《孟子》这本著作。这本著作非常的经典,同时这本著作当中也有很多的知识和道理,可以学习。
第4个回答  2021-11-04
这句话出自的经典就是孟子·公孙丑下,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书籍,并且非常有表达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