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的政治思想,生活思想,生活年代北背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3-20
李白(701~762),字太白。据考证,李白很可能出生于中亚碎叶镇,五岁时,迁居蜀中,在绵州度过了读书和任侠的青少年时期。开元十二年(724),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又两入长安,最终在天宝元年(742)应召入京,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谗被逐,在“赐金放还”的名义下离开长安。从此,他漫游各地,东至齐鲁,南下吴越,北上蓟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携家逃难,隐居庐山屏风叠。永王李璘受命为江陵大都督,出兵东南,经九江,三次征召李白,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遂慷慨从军。但此时肃宗已即位灵武,以叛乱罪讨伐李璘,李白蒙冤入狱,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放回。上元二年(761)李光弼出征东南,李白又毅然从军,无奈半途病还。次年病逝于当涂,终年62岁。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京兆杜陵。年轻时,适逢开元全盛时期,他有过三次、历时十年的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经历。“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理想让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后,又于天宝五载(746)来到长安,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屈辱、辛酸的求仕之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因献《三大礼赋》而为玄宗所奇,待制集贤院,但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十月,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位置。旋即爆发安史之乱,杜甫陷落长安。第二年春潜出长安,奔赴行在,被授予左拾遗。又因疏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辗转秦州、同谷,抵达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的晚年生活。中间,有过避乱梓州、阆中的一个阶段,也曾一度在严武幕下做过幕职,后迁居夔州,再出峡,漂泊江湘,大历五年冬,病逝于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小舟中,终年59岁。
李白诗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风格
一、李白的思想性格与其诗的精神内涵
李白大半生都是在安史乱前生活的,盛世的繁荣,和唐前期培养、积蓄的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感染着李白,因此,在他的性格中,浪漫、疏狂、自信,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他的经历在我们看来也具有传奇色彩,天宝元年他奉诏入京,供奉翰林,风流一时,虽然这种得意为时不久,但却与司马承祯、贺知章的称许一起,成为李白一生自负、独立不羁个性的基础。
李白的悲愤、痛苦主要来自于:一生自负的李白,却处处受到排挤,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