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雄死后没人敢为其收尸,多年后遗骨葬在了哪里?

如题所述

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巾帼英雄”,晚清时期,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中国这样的“巾帼英雄”就更多了。

她虽是女儿身却心系天下,不仅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鉴湖女侠”,还让自己在革命的斗争中不甘落后,勇于冲破旧社会的糟粕束缚,带领不少女性积极投入革命工作。谁说女子不如男,在革命工作中不分男女,就是这样一位女英雄,却在三十二岁时英勇就义了。

她就是:秋瑾。

秋瑾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官宦之家,家境殷实,少年时性格顽强、坚韧,最佩服那些力挽狂澜,救老百姓于水火之中的英雄人物。可以说,她虽是女儿身,却有着一颗男儿心,因此,她不甘愿做一个碌碌无为,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

秋瑾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法的人,也曾做出过惊世之举——“上戏园子”听戏。

要知道,当时的妇女,是绝对不能抛头露面的,而秋瑾却乘坐四轮马车,前去戏园子听戏,这更是开启了上层女性进戏院的先河。秋瑾与丈夫王廷钧传统的礼教思想大相径庭,两人之间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甚至,作为妻子的秋瑾非常看不起自己的丈夫。

1895年,十九岁的秋瑾,随父亲到湘南首富王家做客,王家主人看秋瑾秀丽可爱,便托媒人送了彩礼为儿子王廷钧提亲。虽然,秋瑾十分不满意王廷钧,但是,在封建社会,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秋瑾在当时根本无法左右自己的婚姻。

1896年4月,秋瑾成亲了,秋瑾的丈夫王廷钧,整天游手好闲,只知吃喝玩乐。王家虽然家世显赫,但是,秋瑾却并不喜欢这个养尊处优的生活,也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种种束缚,更受不了自己与丈夫没有一点共同语言。为此,秋瑾甚至叹息道:“琴瑟异趣,伉俪不甚相得。”

当时,正值中日战争结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致使国内民不聊生。为此,秋瑾规劝丈夫:要好好读书,这样才能保家卫国,建功立业。而王廷钧,却是置若罔闻。

有一次,夫妻二人谈及谭嗣同时,秋瑾大赞谭嗣同的民族大义,而王廷钧却大骂他是乱党,为此,二人争吵不已。之后,秋瑾内心十分痛苦,便写下:“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的感慨,以表达对丈夫的不满。

婚后七年,二人诞下了一儿一女,虽然,王家的生活让秋瑾无忧无虑,但是,周围的一切都不是她想要的。而王廷钧面对秋瑾的冷漠,便另寻温柔之乡,整日出入烟花之地。

秋瑾素来嫉恶如仇,最看不惯骄奢淫逸的作风。

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一个名叫陈范的人,家境殷实还有两个小妾,分别是湘芬和信芳。陈范去日本学习之时,便带上了这两个小妾,有美人在侧,真是好不惬意。秋瑾实在看不过眼,认为:陈范坐拥美妾,玷污了同胞的名誉。甚至,她还劝说二小妾远离陈范,从此自立自强。

后来,陈范见利忘义,将女儿陈撷芬许给了广东富商廖某为妾,这种没有爱情的婚姻,自然遭到了秋瑾的反对。无独有偶,在徐自华《秋瑾轶事》中有记载:秋瑾在上海游玩之时,碰巧遇见了日本留学生调戏中国女子,于是,秋瑾上前用一口流利的日语,斥责了该留学生。

1903年,王家花钱为王廷钧在北京捐了一个官,秋瑾便陪同丈夫一起搬到了北京,住在绳匠胡同。之后,又搬到了南半截胡同,在这里,秋瑾认识了吴芝瑛。吴芝瑛思想开放,崇拜孙中山先生,在文学、书法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很快,她们就成为了好友。

之后,秋瑾深受吴芝瑛革命思想的影响,所以,她计划去日本深造一番,不料想,她的这一决定却遭到丈夫王廷钧的强烈反对。于是,秋瑾只好变卖贴己财物,最终,在吴芝瑛的帮助下,于1904年4月,只身东渡日本,迈出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在日本,秋瑾认识了许多进步青年,并且,还组织了“共爱会”,自己出任会长一职。次年,秋瑾在徐锡麟的介绍下,加入到了“光复会”。并且,作为第一个提出“妇人协会”概念的女性,秋瑾还为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07年,秋瑾从日本留学归来后虽然很想念儿女,但她跟丈夫离婚心意已决。深受女性独立思想的熏陶,秋瑾认为:没有共同语言的婚姻是可悲的。回国后的秋瑾,积极在当地开战妇女解放运动,为更好的团结妇女,秋瑾创办了一份方便普通妇女阅读的杂志——《中国女报》。

不幸的是,《中国女报》仅发刊二期之后,秋瑾因忙于武装起义,加之资金链断裂,就结束了办刊。同年7月,秋瑾因武装起义失败,被告密者逮捕,不久,就被清廷杀害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虽然《中国女报》仅出版两期,却在中国女性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记载,秋瑾遇难之后,竟然没有敢为其收尸,中国的报馆也是“皆失声”,唯独生前的好友吴芝瑛、吕碧城等人设法将其遗体偷了出来掩埋了。话说,在临死前,秋瑾还写下了一首诗文流传至今:

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可以说,秋瑾同志的英勇事迹感天动地,她用生命向人民证实了其坚贞的革命信念。“辛亥三杰”的多种说法之一,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而“绍兴三杰”为秋瑾、鲁迅和我们的好总理。并且,总理还曾题词祭奠秋瑾,说道:“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

令人欣慰的是,辛亥革命之后,浙江的革命人士并没有忘记秋瑾,将她的遗骨带回了长沙烈士陵园,几经周折,秋瑾的遗骨又再次被带到了西湖岸边。为了让后人更好的学习秋瑾精神,西湖当地专门修建了纪念祠堂,让秋瑾得以安息长眠,而她的精神却值得每位女性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