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职业规划没做好,现在好迷茫 不知道怎么办?

本人女 94年的 中专毕业,当时小啥也不懂职业规划没做好,现在很迷茫,19年提升了学历,今年这个7月就可以拿证了。

现在从事销售主要以电销和微信跟进的方式(装修行业),做销售主要是自己没安全感想提升自己赚钱的能力。以前做客服的基本上,主要从事酒店和微整行业。18年底11月份失业有点轻度抑郁,19年初相亲认识了老公(当时也没看上,但特别想走出这个困境,想着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就答应在一起了),19-20年初膝盖囊肿手术休息(老公养着),膝盖囊肿留下后遗症,心情特别差觉得一生就这样了,然后还是有轻度抑郁,特别胖、特别自卑(自卑主要是觉得自己没能力)、敏感、焦虑、脾气差,而且肠胃也不好,一直在调理心态和身体,至今都完全还没有好还在调理肠胃,膝盖囊肿手术留下的后遗症的经过治疗脚踝好了很多。

20年过的也不是很好,老公在这边没事做,我们来到了杭州,和老公朋友(两口子,朋友老婆怀孕了)合租,我很难找工作(当时自己病相对好转了点,)天天闲在家里(找的房子也完全是照顾孕妇的,离朋友老婆公司非常近,面试后都没有合适的,很多时间在家,所以做饭洗碗拖地基本都是我,更不开心了,老公还跟没见的人一样,到现在想想心里都有点记恨老公)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份做了一个多月左右就又结束了(微整电销),第二份(也就是现在装修客服,),第二份也是三个月,挺喜欢这份工作的,但是部门刚起来各种不稳定因素,导致后面辞职了。(当时做出了业绩特别有成就感,就是公司一直不交社保,然后到最后部门就剩我一个了,思来想去10月份结婚后还是辞职了),后面也找工作了但是没成,有各种因素吧,同行小公司没名气难做,有名气的运营模式不一样,竞争非常理解适应不了,也找了别的行业然后以结婚未育告终了,这一年就赚了2万就这样过完了。

21年终于搬离了合租,真是一件让人开心事呀。工作也提前找好了还是来之前装修公司,因为当时有个客户找我,然后我联系了之前领导,领导又叫我去上班,其实当时特别纠结到底要不要去,想去是因为自己的情况不好找,而且自己之前的环境也熟悉(怕适应环境)。不想去是即远又想到之前呆过三个都没交社保,后面无奈还是去了。好在现在业绩还过的去,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社保这个月也开始要交了。

讲一下现在的苦恼,有两个朋友做美容的,现在开店了,我很是羡慕,看到朋友一生只坚持做一件事,连朋友圈都只营销一个行业。感觉好羡慕,突然间感觉自己就迷茫了,换了好几个行业了,啥成就也没,28岁也不小了,已婚未育,重点婆家催生,但一直又没怀上,同时自己也再纠结想转行/学技术,不知道转那行学什么技术。现在有点两难,转行是不是要考虑生娃后了再转行/学技术会好点,现在是不是应该珍惜这份工作,可是又想到生孩子后都三十多了还有能学的动吗,还有人要学徒吗(其实感觉心里应该明白 现在重点是生娃应该)但还是想问问 请大家给点意见或建议 在线等谢了

前几天的知乎热榜三番五次地冲进一个话题,引来两千多万人的围观和热议。话题热度冲进前十,甚至把自带热度的某猫某总的桃色新闻和“朱一旦”的话题都踩在了脚下。
这个话题的内容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工作没有动力、职业发展没有希望,迷茫和中年危机等现象普遍发生?”
一场疫情的黑天鹅事件,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伴随着网络上充斥的倒闭、裁员、失业等字眼,人们对于工作、职业的迷茫和焦虑情绪冲向了高点。
同时,最近刚刚结局的《我是余欢水》,继去年的《小欢喜》黄磊之后,也再次将中年危机这个话题推到了一众网友面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究危机背后的原因,并思考应对办法。大家逐渐意识到:中年人不是一下子危机的,而是从年轻时的迷茫一步步走向危机的。
01
职场年轻人的困境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20岁创办facebook的扎克伯格、21岁创办苹果公司的乔布斯、26岁连环创业者王兴、26岁创建99搜房网的张一鸣、28岁的金山CEO雷军……20世纪末高速发展和普及的互联网造就的“英雄”们,也用事实拥护着这句话。
“20岁一事无成,30岁根本无法逆袭。”各类网络营销文正是抓住了年轻人的这一痛点,在网上大卖特卖。
“丧”、“没有斗志”、“不努力”、“不上进”、“懒惰”等标签如影随形的跟在年轻人的身后,一不小心就会被贴满全身。
而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困境是:
22岁大学毕业跨入社会,想大展身手,没有经验、没有背景、没有资金、没有人脉,可以说要什么没什么。
对于没有家庭助力的年轻人来说,往往房租、水电、通勤、人情往来等生活支出就已经让人精疲力尽,工作三五年,也只是刚刚脱离对花呗、借呗等平台的依赖而已。
这时,又要面临结婚、买房、生娃三座大山。回头看看自己,事业上抱负未成,往前望又即将奔三或已经奔三。
而再过5年就到了比婚姻七年之痒还恐怖的职场35岁。
35岁以后该何去何从?是28岁-30岁这批人想的最多的一个问题,而这种紧张感,在跨过30岁的门槛时,尤为猛烈。
02
退居小城是不思进取吗?
Tina所在的公司是江浙一带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员工平均年龄25岁。
今年3月20日刚发完年终奖,周一Tina部门里就有三个94年的员工同时提交了离职申请。
Tina逐一和三位员工谈话挽留,最后却感到万分无力。
员工A说:“年前,和我同租的室友回老家结婚了,本来我打算年后就找个室友合租。
没想到疫情爆发了,过了年根本就找不到室友。我一个人付了两个月的两室一厅的房租。钱不够,还是问爸妈要的。
我工作五年了,最后连一套房子的房租都付不起,感觉是时候回家了,至少家里的生活成本和压力会小一些。”
员工B说:“公司给我升了职加了薪,我拿的比同期进公司的同事都多,也算是对我工作付出的一种认可。
但是我觉得太累了,几乎每个晚上和周末都在加班,随时随地都要响应工作,更恐怖的是,我看到职位越往上走,只会越忙。
我知道年轻人应该拼搏,但是我觉得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自从大学的男朋友在我入职第一年因为工作原因和我分手后,我就单身到现在,根本没有时间去认识新的人、谈一段新的恋爱。
我和家里人已经商量好了,回家找一份轻松点的工作,谈恋爱、结婚,过安逸的生活。”
员工C的理由也差不多。
马云曾经说过,员工离职无非两个原因:一、钱没给到位;二、心受委屈了。
但是Tina团队的这三位员工都表示,非常认可公司,认为公司是一个有足够发展空间的平台,给的报酬和个人付出成正比;也很喜欢现在的这个团队,扁平化管理、同事之间感情也很好。
离职原因只是因为:在这里感觉自己每天都是在挣扎着生存,活得小心而卑微。回家却可以有真正的生活。
不可否认,今天的社会,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各种浪潮、度过了互联网经济的爆发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阶级上升的通路也越来越窄。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百度百科
这一批20岁出头的年轻人,是高等教育普及率最高的一代,是清醒的一代,也是理智的一代。他们所受的教育远远超过以往,对于选择,他们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也大大超过前辈们。
选择退居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看似是“不思进取”、“没有斗志”的选择,却是他们理性的、清醒的思考后做的最优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
1978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88年达到3.7%,1998年升至9.76%。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网络
03
立志要奋斗和打拼,该如何突破职场围城?
能够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选择回家发展,还是这代年轻人中偏幸福的一批人。而更多的年轻人,并没有这份幸运和退路。
正因为如此,他们所承受的迷茫和压力更甚于前者。
没有社保的父母,没有积蓄的家庭,纵然可以给自己足够努力的理由,却难免陷入越忙越穷的困境,贫穷让人不能停止工作,也让人缺乏想象力。
同时,他们发现,干再多活、加再多班,都比不过那个因为情商高而成为领导心腹的同事,不知不觉陷入职场“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不受控制的成为了职场“老油条”。
冥冥中仿佛踏入了一座职场围城,看着城外的人混得风生水起,自己却不得其门而出。
其实,要摆脱这些困境,并非毫无办法。
多面发展,不断刷新自己的“下限”
我认识一位姑娘,毕业之后,除了本职工作外,只要是能赚钱有前景的事情,都愿意去尝试。
第一份工作做的是Inside的HR,却在周末积极地帮做猎头的朋友寻找和面试候选人,业务流程熟悉后,机缘巧合直接就兼职了一家公司的part-time猎头,一年也能做几单。
因为平时工作节奏快、加班特别多,每天只有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可以利用,她就拿来研究新媒体写作,学学写写的,大半年之后竟然开始陆续中稿发文,每个月累计只花两三天的时间也能小赚几千块钱。
聊到职场危机这个话题,她自信地对我说:
我一点都不怕自己失业,因为我知道我做不了Inside的HR,我做猎头也可以拿到好的绩效;
纵使我需要在一个岗位或新公司从头开始,我也可以通过写文章补贴减少的工资收入;
更何况,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兼职工作,我的能力和经验都在与日俱增的,无论哪一方面,我都从来没有停止过打磨自己。
刚毕业的时候我的月薪只有3千,当时我的兼职工资一个月也就几百块钱,现在我的正式工资已经过万了,兼职工作给我带来的年收入也赶上了正式工资的80%。
我还担心什么呢?
的确,当风来的时候,猪都可以上天。当潮退的时候,裸泳的人才是最尴尬的。人生路很长,追求目标的路上,多备几个放鸡蛋的篮子,不断提高自己的“下限”(能力、收入等等),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底气和安全感;也能够让自己在面对机会选择时,不被现实束缚,更纯粹的考虑那个更长期、更有利的机会。
寒门难出贵子,但学习仍是你最好的逆袭方式
从英国BBC《人生七年》的纪录片到北大才女刘媛媛的“寒门再难出贵子”,讲述的都是阶级固化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现实: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能够跳出这个怪圈的人,万里挑一。
然而,塔拉·韦斯特弗在自传中向人们阐述了自己如何摆脱充满暴力、虐待、思想控制甚至情感扭曲的摩门教原生家庭,而成为一名剑桥博士的经历。塔拉在17岁前从没上过学、17岁后通过自学考上大学,并一路读到了剑桥博士。她把自我蜕变的成功归结于两个字:教育。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也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知识能够让你在看上去无比艰难的情况下,让成功不那么遥远。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学习,更不应该对成长这件事望而却步。
对于普通人来说,高考才是上升最公平的捷径!而高考之后,读研、考试也是年轻人逆袭的最佳选择。
千万不要听信那些随波逐流的话:硕士学历没有用、在职读研没有用、考证没有用。有没有用,别人说了不算,你说了也不算,只有市场说了算。每年的考研大军、雅思报考人数、MBA越来越贵的学费,是最直接证明和体现。
及时做好自己的学习提升规划,有时候,比职业规划还重要。
认清自己,退居二、三线并非不可
前段时间,和怀孕6个月的闺蜜柠檬聊天,她突然提到自己和老公现在正在考察周边的三线城市,想换一个地方定居。
我们现在所在的城市是新一线,房价已经直冲4万,柠檬和她老公的家庭收入并不低,有能力换大房子、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准备好的学区,但是带来的生活压力也不容小觑,必然会影响生活质量。
江浙一带得益于良好的招商环境,三线也有不错的企业和工作机会,换到三线城市,房价只有现在城市的一半,收入反而不会受太大影响。考虑下来的确是不错的选择。
类似柠檬和她老公的这种选择,在我的朋友圈中并不是首例。
去年,我的另一位朋友阿雅和老公就从北京一路南下,考察了宁波、厦门、武汉、苏州等多个非一线城市的就业、居住、就学等环境,卖掉早年在北京攒下的老破小,最终选择了在苏州落户。不但改善了家庭生活质量、解决了未来孩子读书问题,多出来的资金和精力,也让阿雅能够投资自己,轻松的圆了多年的MBA梦。
近年来,逃离北上广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北京南下、上海退居江浙的精英和家庭越来越多。随着新一线城市的崛起、江浙县域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布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现,离开北上广深甚至二线城市,仍旧有非常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而相比之下,生活压力却没那么大,还能拥有蓝天白云和周末的舒心闲适。
相关数据表明:2017年杭州、郑州、长沙常住人口分别增长了21.34万、15.5万、27.29万,宁波常住人口增长了13万,西部的成都和贵阳分别增长了12.67万和10.52万人。2018年的国内人口增长Top5城市中,西安、杭州、成都都是新一线城市。
所以,作为年轻人,一旦认清了自己的需求和定位,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城市发展,未必不是最好的选择。
04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放我们的思想
1980年第5期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为“潘晓”的长信,信中充满着年轻人特有的困惑,引发了全国长达半年的热烈讨论,前后共收到6万多封读者来信:
“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象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
“按说,一个人有了事业,就会感到充实、快乐、有力量。可我却不是这样,好像我在受苦,在挣扎,在自己折磨自己。……我工资很低,还要买大量的书和稿纸,这使我不得不几角钱几分钱地去算计……我有时会突然想到,我干嘛非要搞什么事业,苦熬自己呢?”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是萦绕在每一代年轻人心中的问题。
28年后,报社再次采访这封信的发问者——黄晓菊,回首那场大讨论是否真的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她却说道:“人们该怎么活还是怎么活。思想讨论并不是要改变生活轨迹,却是对自我意识的一次更正与觉醒。”
对于工作、职业发展和未来的中年危机等问题,虽说不可忽视,却也大可不必过于焦虑。这是这个年龄带给人生特有的体验,正视它、面对它、拥抱它,当你的意识逐渐改变、目标逐渐清晰时,迷茫自然就消声觅迹了。
最后,借用《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书中的一句话送大家:“将自己从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放我们的思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5
我觉得你现在的工作就挺好的,你只要安心把本职工作做好了,那就算成功了。假如再去找其他工作未必适合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2-08
调整心态, 提高自我认识,对自我多做探索。

28岁应该进入职业的升职空间了,但目前的你显然还处于新手期。对自我的探索和了解是你要补的课题。了解自己后,还要对外部职场多做一些探索。其实你这几年的工作跳槽,也未必是毫无价值。我相信如果你用心你对于影视,传媒等行业
第3个回答  2021-12-08
28岁的女子还没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还在迷茫,这可有点晚了,赶紧醒醒吧,选择一个自己能胜任的,而且还有一定兴趣的工作来做,这对你将来很有发展,如果没有有兴趣,你不会做好,也没有动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12-31
28岁还比较年轻,这个时候如果职业规划没做好觉得挺迷茫的话,现在还是有机会继续重新规划,为以后职业打好基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