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如题所述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 在创设情境反复诵读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诵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深处。
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读了课文。其次在了解了故事大致内容后,教师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例如:如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朗读的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老师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让学生上讲台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听读完毕,学生自由发表评价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概括。文章当中不管是盲孩子,还是影子都获得了幸福,一种幸福、美好的情感充溢其中,这难道不是美好的人间吗?这时,老师再次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指导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让学生最终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这样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与领悟语言,最终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尽可能得到充分表达,使外部的情境浸染与内在的情感抒发相得益彰,并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所以说只有在学生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才能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2、 在教学让学生合作探究,咀嚼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是要学会惜时与敬业。惜时与敬业是生命价值“社会性”的体现,它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而新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避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分析,以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很多师生看来,鲁镇上“短衣帮”只是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一个标志。实际上,我们从生命伦理这一角度分析,则不难了解到“短衣帮”对“孔乙己”所持的冷漠和嘲笑的态度,无疑是促使“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催化剂;而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所以本文同样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教育的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倘若孔已己活在现代,你觉得他的命运会转变吗,你认为孔乙己的命运怎样?为什么?”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
在明确探究方向后,学生分组搜集、筛选、分析、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师生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有人回答: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有人回答: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有人回答: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有人回答: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最后,形成结论:孔乙己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如果生活在现代绝对不会是这样子,因为现代社会人懂得生命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世,他都是应该得到尊重。
通过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学生对当时的社会人情的冷漠、社会的病态有了一个更深入的洞察和认识,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他们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另外,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加强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体验,不仅让学生口头上说,而且让发言学生的再思考、再深入,把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写下来,并与其他学生信息共享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的深思、推敲,充分反映个性特点,还有利于部分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进学生广泛地参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学生在这样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中,可以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修正对生命价值认识。正如有学生在回答中谈到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是呀,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无法追回,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当然,本文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