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小年怎么过啊,大家告诉我,是和家里人一起吃饭吗?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20
春节概述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个月叫元月。
瑶族春节概述
瑶族在和汉族的不断融合中逐渐吸收了汉民族文化的精华,春节这一源于汉族的经典民俗文化正是在这一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进入瑶族社会的。现今,瑶、汉一家亲,再也不分彼此。文化间的交流更加的频繁,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春节的内涵与形式也越来越划一。瑶族的春节一般和过年在一块,虽然两者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但大部分是重叠在一起的。你若走到瑶寨里,问老乡们正月份都在忙些什么。他们只会说,“忙着过年呢!”,像“春节”这样的字眼是很难被提及的。总体而言,瑶族的春节从头年的十二月二十三四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这当中我们人为生硬地把他分为两个部分:从头年十二月二十三四到大年三十为“过大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称为“度春节”。(其实这只是为了方便明了才分的)
瑶族春节过程

过大年

杀猪瑶族的过大年是从头年二十三四开始的。在此之前,无论你走在哪一个村子、哪个寨子都很难嗅出个年味来,更觉察不出人们有要过年的意思!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忙碌。到了二十三就不同了,早早的人们就活动开了。男主人早早的就在磨刀石边忙开了,“沙沙”声不断的从屋子里传出;女主人这会儿已经生了火,烧水、煮饭;孩子们在父母地吆喝下懒洋洋地从被窝里爬出来,这个时间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有点早,起来洗把脸,吹着口哨,迈着欢快的小步子往舅舅家赶去。也许你要问,“他们这是在准备什么?”。告诉你们吧!今天他们要杀猪了!杀猪是瑶族人们过年必需的一环。如果哪家过年没有猪杀,是要被人耻笑的。猪肉是他们过年最主要的年货,也是他们来年荤食的主要来源。等一切准备得当后本家便不请自来,大伙说笑间便把年货搞定了!用女主人烧开的水不断的往猪身上泼,这样便于除去猪身上的毛,等把一头猪变成一堆猪肉时,舅舅也请来了。如果姑姑等父系的亲戚离得近,也都一起请过来。劳动一年了,借此大家和主人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这里还有一位重要的“嘉宾”得介绍一下。他就是,一年中为这家人行过方便的老乡。瑶族社会里民风比较淳朴,一人有事,大家都会援助,且不图回报。比如说,一家建子,大家便主动帮忙。还有因为瑶族社会一般与外界(城镇)隔得比较远,且生活在深山中,生病或被毒蛇、毒虫咬了很难到城里医治,一般请村子里的赤脚大仙看。在瑶寨里一般每家都能治疗一、两种病,加起来几乎常见的病都可以在瑶寨里自行解决,不需要到外面去花冤枉钱。他们都是农民,以务农为主,医术大都是家传或拜师学来。他们不以行医讨生活,看病不要钱,只要过年杀猪时请他吃顿饭就行了。这些人是最最重要的“嘉宾”了。还有就是你做什么事时,麻烦了人家,而当时又没有时间及时请吃饭的老乡。
做糯米年粑大年二十三四到二十六都是杀猪的时间,到了二十七年货准备妥当,接下来就轮到准备拜年礼物了!做糯米年粑大都在大年二十七八这两天。这之前要做的准备工作是:提前几天把蒸糯米的木桶洗干净,泡在水里,使木桶吸水,把缝隙充满;头天晚上,女主人把糯米淘洗,泡在水里;把舂糯米的石椎洗干净然后倒放着。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女主人已经生火蒸糯米了,大约一两个小时之后,糯米蒸熟。接下来就轮到男人们舂糯米了!把糯米舂粘之后,由两个手巧的妇女把已经粘成团的糯米做成一个个小球状的糯米团,然后再由一帮小孩和老人(当然还有一些闲着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做成圆形扁平的年粑。等干后就可以拿去走亲戚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比如说,在开始舂第一坑(石椎是坑状的)时必须先给先人敬上一份;大伙都会抢下由上面提到的那两位巧手做成的第一个糯米球,且把它吃掉。
过小年瑶族的小年和汉族的不一样。汉族过小年是在二十三,而瑶族要到二十八才过小年。瑶族的小年其实没有什么可做的,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没有其他特别的意义。
除夕守岁三十这天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不过整个上午都看不到有什么异常的气氛。中午12点过后,人们才忙开。杀鸡、宰鸭、剖鱼……大家都在忙着做团圆饭呢!虽然时间还早,但大家都等不及了。往往在下午五六点钟时,整个村寨就响起了鞭炮声,忽东忽西,此起彼伏。“啪啦啪啦……哗啦哗啦……哗啦啦……哗哗哗哗哗……”鞭炮声响彻山谷,回声不断,最后夹杂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声响,响及云霄,分不清是天在响还是地在响了。鞭炮放完,一家人便开始吃团圆饭,从五六点一直要持续到晚上十二点,期间吃吃停停,看春节晚会,大人说一些“教科书式”的话,叫孩子说说今年学到了什么等等。人们在吃吃停停、说说笑笑中迎接新春的到来。这样的守岁方式,也是和汉族不同的。在这一天还有一件事是值得说说的,那就是贴春联。以前,在瑶族那里春联一般都是小孩子写的,孩子较小的家庭,男主人自己写。一般不去或请人代写,要不就是不贴。现在不同了,虽然大家都还是喜欢让自己的小孩写,但因为小孩子自己不想写,也只能到场上去了!对联的内容无非就是财、福、喜、乐之类,没有什么新意。
度春节

大年初一 初一这天一大早的大人们便争着到水井里担一担水回来,名曰:抢秧苗水。意思是给今年的秧苗抢“新水”,秋天有个好收成。这也就是有的地方所说的“抢新水”。吃了早饭后,大人便带着小孩到外面捡一捆柴回来,名曰:“拿财(才)”。取“柴”与“财(才)”的谐音。意思是从今天开始,大人们天天进财;小孩子读书,天天进“才”,同时也预示有一个好的开始。这一天还是头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家拜年的日子,名曰:“拜新年”。这是所有拜年中最热闹的,也是最奢侈的。如果嫁得近一点倒没什么!要是嫁得远了而娘家本家又多的话,那就得花很多钱。首先,礼物要有酒有肉有年粑,而且娘家里的每一个本家都要有份,具体每家酒10斤,肉10斤,糯米年粑11个(10个小的,一个大的)。而“拜新年”的糯米年粑和一般拜年用的不一样,它们要大得多,光那一个小年粑就抵得上一般拜年用的大年粑,大的要盖住箩筐。一大早他们就忙开了,村里的小伙子也聚在了一起,出钱鞭炮,送新女婿夫妇回娘家拜年。他们一路走来,沿途还要被其他村子的小伙子拦住,咋的了??他们是要和新女婿村的小伙子比鞭炮,看谁的响得久。这时村里小伙子们的鞭炮就用上场了!其实他们之所以要送,就是为了防这一手的。一时间“劈啪劈啪”的鞭炮声不断,最后连路都看不见了。一般,拦截的一方在玩到一定程度后会主动放他们过去的。他们也有结婚的时候,要是不放,到自己结婚时人家或许也不会轻易放他的。到了娘家村头,娘家的小伙子们当然也不会那么轻松的让新女婿、女儿进村。他们心里不平呀!人家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们得为难一下抢他们“肥水”的新郎和已流外人田的“肥水”。办法也是比鞭炮响的时间长短。这个场面可热闹了,村里的小孩大人都来凑凑热闹,一时村口人山人海。但却很难看认清楚几个人,鞭炮燃烧出来的烟把整个村口都淹没了!
拜年(初二至十四) 这一段时间人们主要是访亲问友,也就是常说的拜年。这是属于孩子们的时间,也是他们最喜欢、最开心的一段时间,因为他们只要带上猪肉和年粑去亲戚家拜年就可以“领钱”(是亲戚给孩子的,相当于压岁钱)。当然,要孩子出去拜年也是有原因的,家里也会来客人,父母要留在家里待客。一般而言,这段时间孩子所“领”的钱父母是不过问的,他们也不会要孩子的。孩子们可以用这些领到钱各种玩具等,父母是不会责怪的。他们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钱,他们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元宵节拜年到十四结束,十五是元宵节,外出拜年的都必须回来,在瑶族社会里,对于元宵节的内涵和汉族地区有所不同。他们认为元宵节是一年工作的开始,有着过年的意味,其隆重性与除夕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很多瑶族在外做事的年轻人都选择过年以后回来过元宵节。第一,过年时火车票很紧张,年前很难到票;第二,在他们的意识里,过元宵节和过大年是一样的,都是和家里人开开心心的吃一顿团圆饭,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和过大年一样,天色还很早,人们就都忙开了,他们都在准备晚饭。在这里你看不到都元宵节的灯和燃放烟花等,他们很简单,他们也舍不得钱去,在他们心里,一家人聚聚,吃一顿团圆饭胜过得到万两黄金。元宵在瑶族人的意识形态里是一年工作的开端,吃过这顿团圆饭之后,一家人就又得好好的去工作了。所以在席间,大人们一般都会说这样的话“吃了这顿饭,明天开始就得好好干了,我们呢?就把田地种好,有个好丰收,个好价钱;你们就得好好读书了,不要再记得玩了,争取考个第一名……”。元宵过后,整个寨子里又恢复了劳动的场面,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美好的未来奋斗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