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清明节发现有人在电梯口放了松树枝,这是什么意思?

第一次出门还没有看见,回来的时候就看见了!想请问一下这是什么意思?

现在是3月底,4月份马上就要来了,也就表示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快到了。这几天厦门天天都在下雨,此时此景让我想着了小时候学过的杜 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句诗表达了在清明及其前后数日的一段时间.这一时间内,正是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我国北方及长江以北地带相遇,形成阴翳天气或小雨过程. 所以诗人形象地描写出当时的气候情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跟这几天厦门的天气气候非常的应景。 清明节是祭拜先人的日子,小时候,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伯婶姨的,一大群人去山上祭拜先人。有的挑着祭品(鸡、鸭、鱼、肉、元宝、蜡烛),有的手捧着鲜花,有的拿着鞭炮,有的拿着清扫工具(就是锄头之类,锄锄草,松松土什么的)。总之,一家大小都会在清明这一天,去祭拜先人,以表示对先人的缅怀之情。 但是大家对清明节都有了解吗?清明节是如何来的?为什么叫清明节?中国各地在清明节都有什么样的风俗?清明节祭拜先人都需要准备些什么?清明节祭祀都有什么要注意的?上山祭拜先人需要如何注意防火?相信这些问题大家都不会很清楚,清明节祭拜先人方式有很多,我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去祭拜先人了,今天我就将上面的问题收罗整理,写了这一篇《清明节你拿什么来祭拜先人》的文章,用这种方式来缅怀我对先人的哀思! 清明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从古书上面记载,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历书》记录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来临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除了踏青之外,各地的习俗都是丰富有趣的,扫墓、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些活动: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节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 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上面说了清明节可以干什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清明节各地都吃些什么?可不要流口水噢……  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画卵  在一些地方,于清明头一夜,把鸡鸭卵煎熟,染成蓝黄杂色,在卵壳上加以雕镂成画,作为冷食礼品赠送。据说吃画卵,在隋唐时盛行全国。  枣糕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食薄饼   潮汕人过清明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食薄饼: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薄饼分皮。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蒸朴籽粿。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相传开这种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同安人蔡复一。当时同安属泉州府辖,因此这种吃法便流传开来,在闽南成了家常名品。不过,闽南各地的春饼形式相同,内容却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晋江的“润饼菜”却复杂许多,那包“润饼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种多样,摆了满满一桌的。有这么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还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敷、芜荽、蒜丝。吃的时候必须两张“润饼皮”才能保证其不被丰富的内容所撑破。这种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不过,据我所知,晋江的“润饼菜”并不是最复杂的;论复杂,应该是厦门为最。晋江用的主料厦门都有,此外还要加上笋、鱼、油酥扁鱼干、油炒韭,再蘸上芥辣、辣酱、甜酱,这才叫地道的厦门“薄饼”。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然而吃“润饼菜”的习俗依旧,这该是一种传承吧。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清明果  清明果也有叫清明稞的。  浙江南部各地采摘田野里的棉菜(又称鼠曲草),中草药书上称“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捣柔,馅以糖豆沙或白萝卜丝与春笋,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来格外有味。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节的到来就意味着能品偿那青绿飘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叶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色小花,叶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们手提竹蓝,三五成群来到田野喜滋滋地采摘艾叶,青青鲜鲜的艾叶满满当当地堆在蓝子里,煞是好看诱人。艾叶采回家后,便开始了繁杂的制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们又像摩术师,青青的艾草一转眼就变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  年年艾叶绿,年年果泛香。乡亲们总也忘不了在城里的亲朋好友,总在清明时节给我们送来自己做的清明果,那亲情,那美味至今都难以忘怀。时过境迁,清明果已不再是单纯的清明祭祖的意义了,他含着浓浓的亲情,带着纯纯的乡情。如今,远离故土的我一想起那青青绿绿的清明果,便会从心底里涌起淡淡的乡愁和甜甜的回忆。  又是一年清明至,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回到家乡给外公、外婆扫墓,但父母却捎回了家乡的清明果。见果如见人,我又想起了乡里乡亲亲亲热热在一起制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亲昵是那么温馨和美,但这些在都市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已很难找到了。只有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满诱惑,依然耐人寻味。  清明时节雨绵绵, 艾果柔柔乡情牵, 春风伴梦回家去, 又见村头起炊烟。 欢喜团  四川成都一带有以炒米作团,用线穿之,或大或小,各色点染,名曰“欢喜团”。旧时,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路摆卖。清人《绵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食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 看完上面清明节吃什么,玩什么完之后,我们就要说一下比较严肃的话题,就是在清明节的时候,不该忽视禁忌,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国人对自己祖先表达敬意与感谢之意的节日,在清明扫墓的期间,有些禁忌与忌讳是你该避免的。下面总结了15条,大家可要注意噢! 一、并不是所有民族都在清明节当日祭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风俗习惯。虽然清明扫墓祭祖早已在许多人心中打上了烙印,但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会在其他的一些民族节日中进行类似的活动。如小年、除夕夜、正月十五、七月十二、七月十五等日子都是一些民族的传统祭祀日。 二、常规顺序不可反 扫墓祭祀是有个先后顺序的,许多年纪大的老人都会相当注意这点。一般都是先把墓园或墓地打扫干净然后才是祭祀。由于祭祀是相当讲究风水和礼节的,所以先后顺序尽可能不要出现差错。先后顺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别。 三、何时拜山最佳 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也就是5-7点。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拜祭。 四、怀孕妇女不宜祭拜 通常来说怀孕妇女是要避开清明扫墓活动的,除了强调风俗外,其实长途奔波对妇女和胎儿来说都是不宜的。相信家中如若有上了年纪的长辈多数都会阻止孕妇清明拜祭的。 五、悼念逝者应买白色菊花 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不过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而不是拜祭已逝者。 六、扫墓前须禁食 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要吃食物或只吃食素。另外强调衣着整齐,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 七、扫墓时不可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故人的安居之所,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更不能践踏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 八、不可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 九、忌讳探视朋友亲人 清明节当日最好不要去探视亲朋好友。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实在是让人难堪,或者说是相当不吉利的。 十、 清明节着装的讲究 清明节拜祭时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十一、清明节拜祭辈分的讲究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 十二、丈夫去世妻子不能去扫墓 个别地区个别民族有一说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扫墓。当然如果家里的长辈没有这些避忌或者当地没有这些风俗的话,也就无关此禁忌了。 十三、外人最好不要陪同扫墓 非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扫墓拜祭,比如女朋友陪男朋友,下属陪上司等。 十四、清明节前忌买鞋 由于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能在此时买鞋。 十五、家中有人清明节生日应适当禁忌 如若家中有人正好是清明节过生日,应尽量避开。比如阳历生日恰巧清明节,尽量过农历生日,反之亦然。如果实在避不开,则当日不要接受鲜花,生日蛋糕也不可当天吃。 其实当下的年轻人早已无所谓上述的诸多禁忌,不过由于是给已经过世的长辈扫墓,多少还是应该注意一下的,免得落下对先人不敬的话柄。 总结一下,看完上面的十五条禁忌,大家应该知道那些可以做,那些不能做了吧,这可是很严肃的问题,大家可要紧记啊!另外,扫墓一般都在山野进行,清明节时因为风大,在烧纸上香时,一定要注意防火,到指定的地方梵烧,否则引起火灾,不但愧对祖先,也破坏环境,也可以只点些香,供些花果,而不必非得烧纸。 去扫墓的时候,大家都不能空手而去吧,都要带一点祭品,今天我就好人做到底了,选了三种清明节祭拜先人的精品祭品,价格便宜实惠,又有意义,让先人们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思念! 1、清明节专用的松柏树清明节用品(杂货铺) 松树栽法:放在墓碑前1.2-1.5米左右,种在两边,大树在后,小树在前,这样就要气势就有,万古长青,记住要整齐! 点击购买--清明节专用的松柏树清明节用品 2、祭祀用的红蜡烛|清明、祭祖用品 红蜡烛点击购买--祭祀用的红蜡烛|清明、祭祖用品 红蜡烛 3、10寸白色灯笼串*祭奠用品批发*清明节奠字殡葬*白串灯笼扫墓必备点击购买--10寸白色灯笼串*祭奠用品批发*清明节奠字殡葬*白串灯笼扫墓必备
文章转载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28
  在制作清明节手抄报的时候,你会在手抄报上面写哪些内容呢?清明节都有些什么知识?以下是由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集【一】   清明节文化内涵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十二辰或十二地支),“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起始,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集【二】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扫墓祭祖的习俗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的习俗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插柳的习俗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4、清明游乐的习俗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5、牵钩的习俗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6、放风筝的习俗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7、荡秋千的习俗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8、射柳的习俗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9、蹴鞠的习俗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近年来,在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10、斗鸡的习俗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1、蚕花会的习俗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12、拔河的习俗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集【三】   清明节经典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集【四】   清明节作文   在我的记忆里,清明节是很郑重而又充满温馨的节日。当柳树穿上了淡绿色的裙子。当桃花、杏花向我们绽开张张笑脸。当春日的天空清澈明朗,空气清洁明净时,清明节已经到来。   爸妈早在一个星期前就被爷爷、奶奶通知哪天去“做”清明,而爷爷奶奶也早已准备好探望先辈们的“礼物”,一大堆俗称“大裱纸”的纸,一篮子的“金元宝”(这当然不是真的金元宝,而是用一种金黄色的纸叠成的),还有很多和真钱很相似的“冥币”,更有意思的是那种用纸剪出来的五颜六色像拉花一样的“幡子”,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   每次“做”清明,我们总是一行很多人,七大姑、八大姨地浩浩荡荡从家里出发到乡下。到了墓前,大人们总是有一会儿的严肃和伤心,外婆到了太外婆的墓前,还会掉几滴眼泪。大人们坟前摆上丰盛的饭菜,倒上酒,然后烧掉“冥币”和“金元宝”,说是让老祖宗在另一个世界有足够的钱花,我真不明白,他们究竟怎样“花”这些“钱”呢?   接着,我们长幼有序地轮流在墓前跪拜磕头,其实,我大多数不知道跪拜的是何人。大人们聊起往事,还有的互相揭发小时候的故事,常听得我哈哈大笑。   我们一路走,一路祭拜自家的先辈,有时看见谁家的坟前荆棘丛生,坟头也没有“幡”,大人们会让我们这几个孩子拿上一个去插,因为据说,没有人来祭拜,坟里的人在阴间会受别人嘲笑,会被欺负。   山林里很安静,会听见各种鸟叫声,还有风吹松树“沙沙”的声音,路边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我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好不高兴!   接下来,我会跟随大人们去拜望活着的长辈了。我们带着礼物一家家地串门,那些长辈早已得知,都出来迎接,一时间,欢声笑语,热闹得很。有一个太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牙齿都掉光了,还拄着拐杖自己走路,身体挺硬朗。   马路上,也是车来车往,我认得出那些车牌,有的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   清明节,长辈们扫墓,祭拜祖先,我们小孩去踏青、春游,但这更是一个和亲人团聚的快乐时光。    推荐阅读:
第2个回答  2023-04-29
  在制作清明节手抄报的时候,你会在手抄报上面写哪些内容呢?清明节都有些什么知识?以下是由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集【一】   清明节文化内涵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廿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季节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月建”(十二辰或十二地支),“建”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在传统文化中,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起始,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集【二】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扫墓祭祖的习俗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的习俗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插柳的习俗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4、清明游乐的习俗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纯属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促谷)。   5、牵钩的习俗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6、放风筝的习俗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7、荡秋千的习俗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8、射柳的习俗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9、蹴鞠的习俗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近年来,在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10、斗鸡的习俗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1、蚕花会的习俗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12、拔河的习俗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集【三】   清明节经典古诗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清明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节手抄报文字内容大全集【四】   清明节作文   在我的记忆里,清明节是很郑重而又充满温馨的节日。当柳树穿上了淡绿色的裙子。当桃花、杏花向我们绽开张张笑脸。当春日的天空清澈明朗,空气清洁明净时,清明节已经到来。   爸妈早在一个星期前就被爷爷、奶奶通知哪天去“做”清明,而爷爷奶奶也早已准备好探望先辈们的“礼物”,一大堆俗称“大裱纸”的纸,一篮子的“金元宝”(这当然不是真的金元宝,而是用一种金黄色的纸叠成的),还有很多和真钱很相似的“冥币”,更有意思的是那种用纸剪出来的五颜六色像拉花一样的“幡子”,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   每次“做”清明,我们总是一行很多人,七大姑、八大姨地浩浩荡荡从家里出发到乡下。到了墓前,大人们总是有一会儿的严肃和伤心,外婆到了太外婆的墓前,还会掉几滴眼泪。大人们坟前摆上丰盛的饭菜,倒上酒,然后烧掉“冥币”和“金元宝”,说是让老祖宗在另一个世界有足够的钱花,我真不明白,他们究竟怎样“花”这些“钱”呢?   接着,我们长幼有序地轮流在墓前跪拜磕头,其实,我大多数不知道跪拜的是何人。大人们聊起往事,还有的互相揭发小时候的故事,常听得我哈哈大笑。   我们一路走,一路祭拜自家的先辈,有时看见谁家的坟前荆棘丛生,坟头也没有“幡”,大人们会让我们这几个孩子拿上一个去插,因为据说,没有人来祭拜,坟里的人在阴间会受别人嘲笑,会被欺负。   山林里很安静,会听见各种鸟叫声,还有风吹松树“沙沙”的声音,路边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我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好不高兴!   接下来,我会跟随大人们去拜望活着的长辈了。我们带着礼物一家家地串门,那些长辈早已得知,都出来迎接,一时间,欢声笑语,热闹得很。有一个太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牙齿都掉光了,还拄着拐杖自己走路,身体挺硬朗。   马路上,也是车来车往,我认得出那些车牌,有的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   清明节,长辈们扫墓,祭拜祖先,我们小孩去踏青、春游,但这更是一个和亲人团聚的快乐时光。    推荐阅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