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卫气营血辨证?

如题所述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创立的温病辨证的主要方法。温病是外感六淫、疫疠等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内经》中有关卫气营血的论述是指生理功能及其在人体中分布的浅深层次,张仲景《伤寒论》有营卫的病机与辨证理论。清代名医叶天士在《内经》的基础上,并发挥仲景的表里辨证理论,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出卫气营血辨证,它既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表示着温热病变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各异的四个阶段。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热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辨别病变部位:卫分证主表,病变部位多在皮毛、肌腠、四肢、头面、鼻喉及肺;气分证主里,病变部位多在肺、胸膈、脾、胃、肠、胆、膀胱等;营分证是邪热深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血分证则多侵及心、肝、肾。

区分病程阶段: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标志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的浅深轻重不同的四个阶段。

说明病邪传变规律:温热病的传变顺序,一般自表入里,从卫分开始,渐次顺序传至气分、营分、血分,由表及里,由轻到重,此种情况称为顺传;如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直传心包或营血,称为逆传;若一发病就在气分、营分、血分,为伏邪内发;传变过程中,卫分之邪未罢,又兼见气分或营分证,为卫气同病或营卫同病;气分之邪未解,而有营分或血分之见证,则为气营同病或气血两燔。传变与否,取决于病邪的类别、感邪的轻重、体质的强弱和治疗护理是否恰当。

确定治疗原则:邪在卫分,宜汗解,驱邪外出;邪在气分,宜清热生津,既不能汗解,又忌用营血分药,不致引邪入阴;热入营分,用清营透热法;邪在血分,宜凉血散血。

一、卫分证

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发热,微恶寒,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由于发病季节、病邪性质以及人体反应性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表现。常见的有:

(一)风温表证

多见于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等病的早期。

临床表现:具有卫分病的特征,但发热重而恶寒轻,并有鼻塞,流涕,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证候分析:多发于春、冬两季,由于风温外邪侵犯肺卫而发病。温邪属热,故发热重,舌边尖红,脉数。热邪伤津,故口渴。相当于八纲辨证中的“表热证”。

(二)湿温表证

多见于胃肠型感冒、肠伤寒、传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等。

临床表现:具有卫分病的特征,并有头胀重,肢体沉重,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本证多发生于雨水多的季节。由于湿热之邪侵犯卫表而发病。湿性重着,故见头胀,身重,苔白腻等。

(三)秋燥表证

见于某些流感、感冒、白喉等。

临床表现: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干咳无痰或痰黏少不易咳出,鼻燥咽干,唇裂,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细。

证候分析:秋燥之气客于表,“燥胜则干”,故口鼻、咽喉均少津液而有干燥现象。肺系津干,故干咳或咳而少痰。

二、气分证

气分证是温热病的第二阶段,它的特征是发热较重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病邪侵入气分,邪气盛而正气亦盛,气有余便是火,故出现气分热证。除湿温外,各型卫分病传入气分后都化热化火。由于邪犯气分,气所在的脏腑、部位有所不同,感邪性质及轻重不一,故所反映的证候有很多类型。常见有:

(一)气分热盛

多见于流感、乙型脑炎等。

临床表现:具有气分病的特征,并出现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舌苔黄干,面赤,心烦,谵语,抽搐等。

证候分析:本证为气分热盛,故大热面赤。里热灼津,则大汗。大热,大汗伤津则大渴。

热扰心神则心烦谵语。热极生风则抽搐。

(二)肺胃蕴热

见于某些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等。

临床表现:具有气分病的特征,并有咽干灼痛,声音嘶哑,咽喉有腐烂白点,颈项肿胀等。

证候分析:肺胃之热上蒸咽喉,故咽喉干热灼痛,声音嘶哑;引起肝胆之火上攻,夹痰凝聚,致颈项肿胀,咽喉有腐烂白点。

(三)邪热壅肺

见于某些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疡等。

临床表现:具有气分病的特征,并有咳喘胸痛,痰多黄稠,汗出热不解。

证候分析:风热之邪伤肺,煎灼津液成痰,痰热阻肺,肺失清肃,出现咳喘胸痛,痰黄黏稠。里热无表证,故汗出热不解。

(四)胸膈郁热

见于某些流感、斑疹伤寒、猩红热、肺炎等。

临床表现:胸中闷胀,阵阵烦热,面热唇红,口渴,便秘。

证候分析:阳明经气分燥热不解,邪热内聚于胸膈,故见胸闷烦躁。燥热化火上炎而面热唇红。热耗津液而口渴、便秘。

(五)胃肠实热见于某些流感、乙型脑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临床表现:高热或午后潮热,大便秘结或腹泻黄臭稀水,腹胀满,腹痛拒按,烦躁谵语,舌红苔黄燥或灰黑起刺,脉沉数有力。

证候分析:热邪入里与积滞相搏,燔踞中焦,胃肠腑气不通,故发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热扰神明则烦躁,热扰心包则谵语。热伤津液,故舌红,苔黄燥。

(六)气分湿温

见于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肝炎、沙门菌感染等。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身重胸闷,腹部胀痛,渴不欲饮,小便不畅,大便不爽,或伴腹泻,舌苔黄白而厚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湿热阻滞气分,故身热不扬。湿热在上焦则胸闷,渴不欲饮;在中焦则腹部胀满;在下焦则大便不爽或腹泻,小便不畅。

三、营分证

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较重阶段。多由气分病不解,内传入营;也可由卫分不经气分而直入营分,即“逆传心包”;或温邪直入营分。营是血中元气,为血的前身,内通于心,故营分病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征,临床表现为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等。营分介于气分和血分之间,若营转气,表示病情好转;若由营入血,则表示病情深重。

(一)热入营分

见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他严重感染等。

临床表现:发热夜甚,口不渴,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邪热内陷营分,营阴耗损,故发热夜甚,舌绛无苔,脉细数。邪热蒸腾营阴上升,故口不渴。营气通于心,营分有热,心神被扰,故心烦不寐,时有谵语。热窜血络而斑疹隐隐。

(二)热入心包

多见于各种脑炎、脑膜炎、败血病、中毒性痢疾、中暑等。

临床表现:除具有营分病的特征外,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表情淡漠,言语困难,反应迟钝,幻听,抓空摸床,神昏谵语,大小便失禁,舌绛,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邪侵入心包,阻闭心窍所致。

(三)热动肝风

多见于脑炎、脑膜炎、各种传染病并有中毒性脑病等。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头晕胀痛,目赤心烦,手足躁扰,甚则瘛疭,狂乱痉厥,抽搐,舌颤,或角弓反张,舌红绛而干,脉弦数。

证候分析:邪热炽盛,引动肝风,故壮热,瘛疭,抽搐,痉厥,角弓反张,上扰清窍而头晕胀痛。邪热耗津伤营而见目赤心烦,口渴。

(四)营卫同病

见于流感、中毒性肺炎、乙型脑炎等病的早期。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头痛身痛,胸闷咳嗽,夜热不寐,或有斑疹,舌绛,脉数。

证候分析:肺卫之邪未解,故微恶风寒,头痛身痛。邪热束肺,肺失宣降而胸闷咳嗽。卫分之邪逆传营分而有斑疹,舌绛无苔,夜热不寐等。

(五)气营同病

见于急性胃肠炎、乙型脑炎、急性肝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等。

临床表现:营分病出现气分证,或气分证加重出现营分证,均可为气营同病,舌绛而有黄白苔。

证候分析:气分实热急伤营阴,或营分之热外透,胃气渐生所致。

四、血分证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血分证病变以心、肝、肾为主。临床表现除证候较为重笃外,更以动血、伤阴为其特征。主要表现有发热夜甚,伴有神志表现,尚有出血,斑疹,舌质红绛,脉细数。

热入血分来源有二:一为由气分直入血分;二为由营分传来。

(一)气血两燔

见于某些肠伤寒、粟粒性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合并出血者。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烦躁不宁,舌绛苔黄,或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等。

证候分析:气分热毒与血分热毒并炽,壮热、口渴、苔黄为气分热盛之象。舌绛、烦躁为热扰营血之象。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则见发斑及吐血、衄血等。

(二)血分实热

见于某些流脑、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过敏性紫癜等。

临床表现:在营分证基础上,更见躁扰发狂,斑疹透露,出血(包括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非时的经血),舌质绛紫。

证候分析:心主血,血热扰心,神不安则躁扰发狂。血热妄行,故见斑疹及各种出血证。

血热甚,故舌质绛紫。

(三)伤阴虚证

见于重度混合性脱水病人。

临床表现: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耳聋,神疲欲寐,舌质红绛苔光,脉细数。或见唇萎舌缩,齿干枯燥,手足时抽搐,心悸,脉虚数或细促。

证候分析:邪热入里,灼伤阴液,阴虚而阳偏亢内扰,故见五心烦热,潮热。阴精亏损,不能上乘滋润诸窍,故口舌干燥,耳聋。阴虚而神失所养,故见神疲欲寐。真阴亏耗,肝肾精血不足,不能养筋,筋脉拘挛,故手足蠕动,甚则抽搐。阴亏则脏腑组织器官得不到润养,故唇萎舌缩,齿干枯燥,心悸。阴虚不能敛阳,阴阳失和,故脉见虚大而数,或细小而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