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的意境是什么

如题所述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在这一折的开头,就是老夫人出场,感觉封建的阴影会一直笼罩着这个故事,占着统治地位。且看老夫人出场,她说:“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吾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在离别的时候说出这种毫不客气的话,没有一丝温情,只是冷静地陈述,末一句更是透露出了老夫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想要这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女婿!就算张生再拖拉,再缠绵也是要进京赶考的!所以在男女主人公未出场时,就体会到老夫人与他们之间的矛盾了,体现了王实甫对人物语言和心理的高度把握。后面莺莺的依依不舍更与老夫人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莺莺说:“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采用了“千古悲秋”的意象,恰当地表达了莺莺当时的“烦恼”。于是引出了后面精彩的唱曲。
2、唱曲的第一首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首曲子是从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和曾季狸《艇斋诗话》“君看陌上梅花落,尽是离人眼中血。”化用而来,恰的好处表现了当时的情景,“哀景”与“哀情”有效的结合。“碧云天,黄花地”就如她当时的心情,空茫茫无也,黄花凋谢,无可寄托。而“西风紧,北雁南飞”则象征着她与张生此时的分离,时间空间都是真情的阻隔,更有西风增加了寒冷,似乎是邪恶的势力容不下世间真的美的东西,落井下石。“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形象地描画了莺莺带泪痕的脸与她此时的心境。曾季醴在《艇斋诗话》中说道:“君看陌上梅花落,尽是离人眼中血。”用“血”比喻花的色彩,不是极至的哀痛悲愁是染红不了一个冬季的梅花的,所以《西厢记》中的“离人泪”即是“离人眼中血”了,它染红了分别时的那片“霜林”。
3、[滚绣球]写出了分离时的情境。用几组相对立的意象表达莺莺的内心的苦痛,一面是相间恨晚,一面是即刻分离;一面是玉骢马疾驰,一面是柳丝太短光阴易逝;一面是希望张生的马车慢点儿行,一面是希望自己的车子紧紧跟随。内心的苦痛犹如被这种距离撕裂的破碎的心。虽然说“女为悦己者容”,可是离别的苦痛已让她无心于装扮,莺莺说:红娘呵,你那里知道我的心哩!娇滴滴的愁绪!这里用了夸张的辞格不夸张地显示出她当时的心情“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莺莺的心情。与辛弃疾所说的“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
4、在[叨叨令]中运用排比辞格将莺莺抽象的忧伤具体化。特别是用衣服的重叠比喻泪水的多,与后面[四煞]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有相通处,都是用具体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莺莺的情真意切,展示了她对张生深重的感情。而且竟连用两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更是将感情发泄到极至。这种坦荡荡的表达使得莺莺作为封建“大家闺秀”有了更深层的含义。将一个追求精神相通,个性解放的古代少女生动刻画出来。
5、“泪”在离别时是一个大的主角。[正宫][端正好]中有“总是离人泪”,[叨叨令]中有“重重叠叠的泪”,[小梁州]中有“阁泪汪汪不敢垂”,在[朝天子]中有“多半是相思泪”,[耍孩儿]中有“淋漓襟袖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未饮心先醉,眼中流泪,心内成灰”,[四煞]中有“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三煞]中有“阁不住泪眼愁眉”。短短一折二十个唱词中带“泪”的唱词就占了七个,不能不说占很大的比例。可以说,这一折是用“泪”滋养出来的。关于“泪”的词汇有很多,热泪盈眶、潸然泪下、泪眼汪汪、泪水潸然、泪如泉涌、泪如雨下、泪如倾盆、泪留满面、等等。所以“泪”这个意象有多种象征,高兴、恐惧、悲伤,幽怨、苦痛、激愤等等。在这些唱词中,毫无疑问,莺莺的泪是苦痛,伤感,悲怨的,从这些泪的表达上,我们可以看出莺莺对张生的爱恋之深,也可以看出莺莺的反叛的性格。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在与“名不正言不顺”的张生别离时竟总“泪汪汪”的,豪不掩饰她对张生的爱,简直完全背离了作为大家闺秀的风范。
6、在对张生的嘱咐时,莺莺唱到“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强似状元及第”,“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而不是像老夫人一般,“专听春雷第一声”。从这也可以看出,她对张生的爱是纯洁无私的。她在乎的不是蜗角虚名,是真真正正的感情。她在乎的是对感情的专一,而不是“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26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1-20
长亭送别吧
轻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
第3个回答  2007-01-27
那段词写得很好,我很喜欢,几乎都能背出来,呵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