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 幼儿教研活动活,实,趣

如题所述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自觉性,就没有内在动力。浓厚兴趣是最有效的学习动机,我们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它能影响着幼儿今后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我们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还要因应年龄而异,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还是我们今后所探讨的问题,我以以下几点来探讨。
一.把幼儿带到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去,让幼儿充分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大自然。  
大自然是孩子们智慧的永恒源泉。它的知识如此丰富,它如此具体地将世界的万事万物展现在幼儿面前,它的鲜艳的色彩,娇美的姿态,动人的音响,以至于神奇的变化,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促使他们去看、摸、闻、听,甚至品尝,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在大自然中,幼儿认识了自然,认识了花草树木,阳光空气,风霜雨露,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 
自然界各种景象的变化,各种活动的举行无不吸引着幼儿。幼儿的好奇心,在这些地方得到了最大满足,从而也促进了他们讲话的需要。教师也可以向幼儿提出类似的问题:“春天到了,天气怎么样啊?地里的麦苗怎样了?”“你怎么分辨出什么样的是麦苗,什么样的是草?”给幼儿提供较多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使他们在自然界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既丰富了词汇,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因语言表达而加深。大自然广阔原野的山川美景,也是对幼儿进行美育、德育的内容。大自然是美的世界,蓝天、碧水、绿地,它的美是丰富多彩的,真实直观的,最容易为幼儿所认识,引起幼儿的美感,这种美感使幼儿更愿意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感受、体验。在大自然中,幼儿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也陶冶了他们的性情。
二.匠心独具的教学技巧
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有序地进行,应注意起落有致、张弛相间、轻重相衬,让幼儿因生疑而锁眉、因思通而畅言、因惊奇而欲试。
1.有趣导入
在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时,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而精当,往往一开始就能吸引幼儿,并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习。导入方式要针对活动内容、目标和幼儿的实际进行设计,教学中可以利用游戏、故事、歌曲、教具、儿歌、悬念、情景等方法导入。例如,小班语言活动《不乱扔垃圾》,教师就可利用情景导入:“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公园玩,高兴吗?”,以引起幼儿的兴趣;而大班科学活动《小汽船》,教师则可让幼儿自己运用各种方法给气球充气,并引导幼儿观察松手后气球所产生的现象,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悬念,从而激起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2.新颖展开
幼儿对常见的事物往往容易失去兴趣,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就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像中班的数学活动《感知6以内的数量》,教师就设计了“小兔送礼物”、“制作快乐瓶”等游戏活动,整个教学过程在游戏中进行,幼儿对活动充满了兴趣,很快就掌握了活动的重点。

在《有趣的塑料袋》这一活动中,教师先请两位小朋友扮演时装模特,穿戴着利用塑料袋制作的服装,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在同伴面前亮相,幼儿们马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蠢蠢欲动,恨不得自己马上就制作一件和模特一样漂亮的衣服,也来展示展示。
3.自由尝试
尝试是幼儿认识事物的最佳途径。让幼儿自己自由尝试,能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从做中学”是杜威的教学思想,它说明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摆弄,可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也说明选择的教育活动内容应是幼儿感兴趣的。因此,教师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和材料来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中班艺术活动《插花真好看》,教师就选择了春天野外最多最美的野花、野草作为孩子活动的材料。活动一开始,先让幼儿自由尝试,将原有的经验展现出来。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和讨论,让幼儿再次进行尝试。因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们至始至终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幼儿原有的艺术水平自然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创设班级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当代儿童心理学理论特别强调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张让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去学习和发展,通过环境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特点,符合幼儿好动、好奇,思维具体形象的年龄特点,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本身就是幼儿的教科书和良师。班级环境指的是活动室内的墙饰、空间布置,可以对幼儿进行自然随机的布置。我们要积极挖掘班级环境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多感官的作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们每月布置班级环境时,根据当月设计的主题来布置,幼儿一进教室就能看见,即增加了乐趣又让幼儿无意识的记住了知识,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四.跟踪孩子的行为,捕捉“生成”教育的契机
在活动中,教师可采用延伸幼儿兴趣而生成教育,在追踪幼儿行为时,教师对幼儿的一些不易理解的行为保持审慎的态度,注意对其先前和后继的行为进行追踪,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意想不到把捕捉“生成”教育的契机。如课间活动时,老师发现有位孩子手里捧着“可恶的小虫子”回到活动室,正想批评之际,忽然发现许多孩子渴求的眼神,老师便问:“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孩子们说,“在草地里捉到的。”
这时老师才明白在自由活动时,许多孩子跑到草地角落忙着研究的是小虫子,于是老师引导幼儿把有关的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生成昆虫的种类名称、生活习性、收集昆虫标本、昆虫图片资料等等活动。
同时,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拓展孩子的兴趣。为了培养幼儿思维流畅性,引导幼儿兴趣的拓展并使他们能够从中获益而应采用适当的生成策略。《如大班活动“认认电”》,教师设计了首先让幼儿操作电动玩具,并修理坏的电动玩具。启发幼儿懂得电池有电,电流有方向性的道理。然后让幼儿展开想象:“我发明的电器是什么样的。”然而有一位幼儿问是不是只要装对了电池就能动起来,老师机灵地拿来导线、电珠、电池,引导幼儿讨论“究竟是不是装对了电池,玩具就能动起来呢?”听完这话,大家兴趣盎然,小朋友用老师的小实验材料动手实验起来,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灵活地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反问、动手实验的方法让孩子们找到了答案。把小小的“焦点”拓展成为一个引导幼儿探索的主题。这样的教学能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既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更充分地挖掘幼儿的内在潜能。
总之,激发幼儿兴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教师应当把研究幼儿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必要研修部分,将其列入教育技能的一部分。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点,还要时刻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