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传眼科龙木论的溯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龙树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有记载的首部眼科专著,由于原书已佚,对其作者、成书年代以及主要内容曾有不同意见。我们于1991年根据《医方类聚》校订本中所载《龙树论》的内容,参考唐宋的多种医籍及相关著作,对此书的作者、体裁、内容及学术特点进行研究,提出《龙树论》是一部唐代医家吸收部分古印度眼科资料,结合唐以前中医眼科内容而托名龙树的著作 [2]。
《龙树论》传至宋代,《崇文总目》对此载为1卷,《读书后志》记为3卷,宋·刘眆《幼幼新书》中谓“《龙树论》四卷……此书莫知所从,世言龙木王菩萨之书”,可见在北宋年间,已改称为《龙木论》[2]。但《圣济总录》、《幼幼新书》中所引此书内容中只有72证方论,而未附《刘皓眼论准的歌》内容。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2记“龙树眼论三卷,龙树大士者,能治眼疾;或假其说,集治七十二种目病之方”,可见《龙树论》3卷本中应有72证内容,而《医方类聚》所辑“龙树菩萨眼论”中并无72证内容,我们推测这可能是两种不同内容的书,或一卷本仅为三卷本的一部分。《龙木论》应当是在三卷本《龙树论》的基础上,经宋元医家补充增录内容而成的。其所以改“树”为“木”,有人认为是为避宋英宗赵曙在位(1064~1067)的御讳(嫌名讳),因为《崇文总目》成书于宋仁宗赵祯景佑年至庆历三年(1034~1044),比英宗早22年,故当时仍称为“龙树”,而《圣济总录》(1111~1116)、《幼幼新书》(1150年)均成书于英宗之后,故避讳改“树”为“木”。
《龙木论》在南宋几经传抄增补,由原有的72证方论渐成为《秘传眼科龙木总论》10卷(明黄毅所刻本书名无“总”字),我们认为该书可能是在三卷本《龙树论》、《刘皓眼论准的歌》内容的基础上由宋元之间的医家所编录,明万历中由黄毅所刊行。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秘传眼科龙木论》中,“成书年代背景和作者”里提到“《龙木论》,在历代辗转抄录过程中,经临床医学家补充或辑录其他医著有关内容,增补而形成明万历年间(1575年)黄毅所刊本,书名为《秘传眼科》而流传至今”。提到的刊者“黄毅”实为谬误。《秘传眼科龙木论》篇首王问的“龙木集序”里有“毅所侍御黄公,患其集未广布,命梓之以传”的叙述。“侍御”是官名,即御史,古人处于礼貌,文中常避免直书其名,故习惯以字号—官名—姓为敬称,可见此“黄公”的字号应是“毅所”,而非姓“黄”名“毅”。“毅所黄公”又是何人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续自警编》,八卷,明黄希宪撰。希宪字毅所,金溪人。嘉靖丑进士,官至应天巡抚”[3]的记载,《皇明诗选》里亦提及此人“黄希宪,字毅所,金溪人,万历时进士” ,根据《黄姓历代进士》记录“黄希宪,金溪人,嘉靖进士,御史”,可见黄希宪亦曾任御史。而作序的王问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与其为同一时期人。以上资料可以证实王问龙木集序里的“毅所侍御黄公”应为黄希宪。本刊本作序者王问,字子裕,号仲山,无锡人,自幼聪慧,9岁能诗文,且喜绘画。嘉靖十七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后调南京兵部,任车驾郎中,又调任广东佥事,明万历四年(1576年)逝世,终年79岁[4]。
第4期余杨桂,等.《秘传眼科龙木论》考2009年第26卷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龙木论》问世后曾多次传抄翻印,存世已无宋元版本,唯有明代以后之抄本、刻本。黄刻本中,将葆光道人《秘传眼科龙木论集》一卷附于《龙木论》卷首,秦伯未校正本(1926年)则附于卷末。葆光道人姓甚名谁,于史无据,但将二书合刊当系黄氏缀合而成。李熊飞先生[5]根据湖南慈利眼科名家安古医先生之述,认为“是书前72证,为葆光道人之书,诚秦伯末之言斯是,后《龙木集72问》为太玄真人书也”;范行准[6]在《中国医学史略》中则认为是北宋成都府僧了明,参考他书,采用五轮八廓说重行编撰,称《眼科龙木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