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符号学的发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麦茨本人的理论,也没有停留在“第一电影符号学”阶段。1975年发表于《通讯》第23期《精神分析与电影》专号的《想象的能指》(Le signifiant imaginaire)一文(1977年麦茨又出版了同名著作《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标志着麦茨转入“第二电影符号学”阶段,受拉康理论的影响,吸纳了语言学理论的精神分析学成为电影符号学的新的主导模式。
艾柯对电影符号学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他认为电影符号学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70年代以前以语言学为基本模式的第一阶段。2、70年代后以本文读解为中心的第二阶段,此时的符号学研究从结构转向结构过程,从表述结果转向表述过程,从静态分析转向能指的运动。3、受阿尔都塞理论的影响以意识形态分析为主潮的第三阶段。4、以精神分析为理论核心的第四阶段,标志着第二符号学的诞生。
从电影理论史的角度来看,电影符号学是继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理论、以巴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理论之后的第三期发展,是现代电影理论的开端。与前两个阶段的理论不同,电影符号学不是把电影视为一个艺术文本来分析其艺术表达的特征和规律,而是把电影看作是一种生产意义的符号行为,因此电影符号学不属于狭义的、专业化的电影学科,而更接近探究人类文化实践的一般意义上的人文学科。由电影符号学开启的现代电影理论之所以不同于经典电影理论,就在于它的学科性质决定它在方法论上必然是跨学科的。明确这一点,我们更容易看清关于电影符号学的争议是怎样产生的。

相似回答